尿崩症有哪些原因呢
1.物理性損傷:
常見於腦部尤其是垂體、下丘腦部位的手術、同位素治療後, 嚴重的腦外傷後。 妊娠期間可出現尿崩症症狀, 分娩後數天症狀消失。
2.遺傳性尿崩症:
遺傳性尿崩症十分少見。
3.繼發性尿崩症:
發生於下丘腦或垂體新生物或侵入性損害, 包括:嫌色細胞瘤、顱咽管瘤、胚胎瘤、松果體瘤、膠質瘤、腦膜瘤、轉移瘤、白血病、組織細胞病、類肉瘤、黃色瘤、結節病以及腦部感染性疾病(結核、梅毒、血管病變)等。
4.原發性:
約占1/3~1/2不等。 通常在兒童起病, 很少(<20%)伴有垂體前葉功能減退。
尿崩症的症狀有哪些
臨床特徵
(1)大量低比重尿, 尿量超過3L/d。
(2)因鞍區腫瘤過大或向外擴展者, 常有蝶鞍周圍神經組織受壓表現, 如視力減退、視野缺失。
(3)有渴覺障礙者, 可出現脫水、高鈉血症、高滲狀態、發熱、抽搐等, 甚至腦血管意外。
尿崩症要怎麼治療呢
1、激素替代療法
(1)加壓素水劑 作用僅能維持3--6h, 每日須多次注射, 長期應用不便。 主要用於腦損傷或手術室出現的尿崩症, 皮下注射, 每次5--10U。 (2)鞣酸加壓素注射液 即長效尿崩停(5U/ml), 肌肉注射, 開始時每次0.2--0.3ml, 以後根據尿調整劑量, 作用一般可維持3--4d, 具體劑量因人而異, 用時應搖勻。 慎防用量過大引起水中毒。 (3)去氨加壓素為人工合成的加壓素類似藥, 鼻腔噴霧或滴入, 每次5--10μg作用可維持8--20h, 每日用藥2次。 此藥抗利尿作用強,
2、其他抗利尿藥物
(1)氫氯噻嗪每次15mg, 每日2--3次, 可使尿量減少約一半。 其作用機制可能是由於尿中排鈉增加, 體內缺鈉, 腎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加, 到達遠曲小管原尿減少, 因而尿量減少, 長期服用氫氯噻嗪可能引起缺鉀、高尿酸血症等, 應適當補充鉀鹽。 (2)卡馬西平能刺激AVP分泌, 使尿量減少, 但作用不及氯磺丙脲。 每次0.2g, 每日2--3次。 (3)氯磺丙脲可加強AVP作用, 也可能刺激其分泌, 服藥後可使尿量減少, 尿滲透壓增高, 每日劑量不超過0.2g, 一次口服。 本藥可引起嚴重低血糖, 也可引起水中毒, 應加注意。 3.病因治療 繼發性尿崩症應儘量治療其原發病。
尿崩症的預防方法有哪些
1.避免長期精神刺激。 長期精神刺激(如恐嚇、憂傷、焦慮或清神緊張等)可引起大腦皮層功能紊亂, 進而引起內分泌失調。 使抗利尿激素分泌更加來足, 尿量更多, 使本病更加嚴重。
2.避免食用高蛋白、高脂肪辛辣和含鹽過高的食品及煙酒。 因為這些可使血漿滲透壓升高, 從而興奮大腦口渴中樞;並且易助火生熱, 化燥傷陰, 加重本病煩渴等症狀。
3.忌飲茶葉與咖啡。 茶葉和咖啡中含有茶鹼和咖啡因, 能興奮中樞神經, 增強心肌收縮力, 擴張腎及周圍血管, 而起利尿作用, 使尿量增加, 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