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大

父母們對子女的理解太少了, 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思想, 去體會孩子的心情, “以大人之心, 度孩子之腹”。 他們很難客觀地站在孩子的角度, 用孩子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 用孩子的心理思考這個世界, 因此, 儘管他們對於孩子的種種物質的要求給予儘量的滿足, 但父母們給予的, 往往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所以仍然不能夠使孩子快樂。 有時, 甚至給他們造成了很多心靈上的痛苦。 那麼, 現代孩子究竟需要什麼?或者說, 父母為了使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優秀孩子, 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給孩子創造什麼樣條件呢?我們認為, 在給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後, 為了使孩子能夠成長為德才兼備、身心健康的棟樑之材, 父母應該努力去滿足孩子以下幾種需要:
一方面:恰當地回答孩子提出種種問題孩子的特點是對客觀世界充滿好奇, 有著極強的探索欲望, 遇到什麼事都新鮮, 往往嘴裡不停地提出一個又一個讓大人有時覺得幼稚可笑, 有時又覺得無從解釋的問題, 例如“天上颳風了, 風是從哪來的?”“小雞為什麼有翅膀?”“為什麼有的蝗蟲是綠色的, 有的是黃色的, 還有的是褐色的呢?”。 這些問題, 在大人看來, 有的極其簡單, 簡直不必回答;更多的, 則是自己也說不清楚, 很難回答(儘管有的父母有很豐富的知識,
但是一旦到了孩子面前, 他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中自己不明白的事情還很多)。 這樣的問題多了, 父母將會產生厭煩心理, 於是, 對孩子的許多提問, 採用一概否定的方法, 甚至有時對孩子的提問行為也採取否定的態度用玩具引開孩子的注意意。 這嚴重地挫傷了孩子的探索積極性, 壓抑了孩子的求知欲。 長此以往, 會使孩子形成缺乏探索興趣、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性格, 對孩子的創造性、探索性心理品質的發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的形成, 將產生非常消極的作用。 這種做法, 反映了父母對孩子心理瞭解得很不夠, 作為孩子, 由於本身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待發展, 對於周圍的許多事物的認識還不清楚, 因此, 不時地提出各種各樣問題正是孩子心理的一個重要特點,
儘管有些問題在大人看來是那麼不可思議, 但是它卻是孩子以嚴肅的態度提出來的, 是孩子心理特點的一種表現, 成年人應本著耐心和實事求是的原則, 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給予恰當的回答:對於自己能回答的, 一定要耐心地、不厭其煩地給孩子以細緻清楚的講解, 使孩子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對於自己不清楚的問題, 應在坦誠地告訴孩子:“這個問題我現在還說不清楚”, 但一定要在恰當的時機運用恰當的方式給孩子一個可以接受的答案。 無論怎樣, 對孩子提問的行為, 都應看作是孩子求知欲和探索欲的表現, 都應該給予鼓勵。 而決不應該以“哪來這麼多的問題”一類的回答簡單粗暴地一棍子打死。

另方面:良好的榜樣“給孩子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榜樣”不僅是每個父母, 而且是全社會都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 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講, 孩子都是一個成長發育中的個體, 孩子階段就是一個由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過程, 他那貫徹終生的一整套社會行為模式, 就是在這一階段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 逐漸地形成和完善起來的。 而這一過程, 是離不開模仿的。 孩子模仿的物件是成人——父母以及他所接觸的每一個成人。 因此, 我們每一個人的行動, 都不僅有其直接意義, 還有其間接意義, 那就是給孩子作出一個榜樣。
人們常說“孩子的心靈就是一張白紙”。 是的, 這張白紙上, 究竟能產生什麼樣的圖畫呢?主要靠大人們的行動來回答了。
常常看到, 人行道上一個2、3歲的幼兒, 手裡拿著一塊糖紙, 東張西望地找果皮箱。 而就在這時, 旁邊的一個成人漫不經心地把一個煙頭扔在地上。 這時, 孩子眼裡裡便會流露出迷惘的目光……。 這一下, 就把孩子心目中的社會規範全都打亂了:大人都扔在這兒了, 我還找什麼果皮箱呢?
孩子心理發展的特定階段, 決定了孩子的模仿力極強的特點, 在他們的眼裡, 成年人比他們能力強、本領大、知識多。 在他們的心目中, 成人簡直就是無所不能的, 而自己卻在許多方面表現出無能為力。 因此, 模仿成人的行動, 以使自己儘快地強大起來, 擺脫無能為力的狀態。 這是孩子的一個普遍心理。 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他們往往不加分析地模仿成人的行為。
作為長輩不是一喂的去教孩子該這樣還是那樣。往往一個不起眼的行為和動作就在孩子心裡留下了不可改變的印象。
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他們往往不加分析地模仿成人的行為。
作為長輩不是一喂的去教孩子該這樣還是那樣。往往一個不起眼的行為和動作就在孩子心裡留下了不可改變的印象。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