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者認為CRF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
正虛包括氣、血、陰、陽的虛損,
實邪有濕濁、瘀血和痰,
可伴有水停為患,
有時兼夾外邪。
其演變過程,
往往因實致虛,
繼而在虛的基礎上又產生實邪。
(1)情志所傷:
長期情志不舒,
憂思恚怒,
肝失疏泄,
肝氣鬱結,
三焦氣機不暢,
一則橫逆而克脾土,
肝脾不和,
脾失健運,
水濕氾濫;一則氣機阻滯,
氣血運行不利,
可發生氣滯血瘀,
或肝鬱日久,
鬱而化火,
肝火灼傷腎陰,
導致肝腎陰虛。
(2)失治誤治:
如在原發病治療中,
治不得當,
遷延日久;或妄投苦寒傷中敗胃之品,
脾失健運,
脾陽虛弱,
(3)飲食不節:
飲食不節包括暴飲暴食、長期饑餓、偏食、飲酒過度等,
都會損傷脾胃,
使其消磨水穀、化生精微、生養氣血功能受到影響。
若脾胃長期受損,
必致氣血來源不足,
後天無以充養先天,
故腎臟亦損;腎傷則腰府失養,
水之氣化不利,
故見腰痛、水腫等症;另外,
脾胃虛損,
飲食不化精微,
反為濕濁。
濕濁壅塞三焦,
正氣不得升降,
而見嘔吐不止和小便閉塞不通。
(4)外邪侵襲:
腎病久治不愈,
臟腑功能下降,
氣血陰陽虛衰,
衛外無力,
易遭外邪侵襲。
或為風邪所傷,
(5)煩勞過度:
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 疲勞過度則損傷脾腎;酒色過度, 早婚多育, 損傷腎氣, 腎陽不足, 命門火衰, 火不暖土, 脾腎兩虛。 脾虛則嘔惡不食, 腎虛則不能化氣行水, 濕濁彌漫, 波及他髒, 最後五臟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