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每個家庭的中心, 並不是說大人都在溺愛孩子, 而是指, 孩子在家庭的每個成員心中的位置。 因為他(她)承載著這個家庭的希望, 更是每個家長心靈的寄託。 因此, 無論家長表現給孩子看的時候是溫柔的還是嚴厲的, 處處為孩子好的心情都是一樣的。 在成長的路上, 難免會磕磕碰碰, 家長在一旁心疼或是乾著急是沒有用的, 應學習一些基本的方法來應對可能發生的小意外。
孩子一定是好動的, 否則跟老年人有什麼區別?我們盡力給他們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 卻不能給他們最及時的呵護,
一、頭碰出一個大包
從孩子剛學習走路時開始, 他們跌跌撞撞的樣子, 總是讓父母提心吊膽, 生怕磕著碰著。 可是學走路就是這樣的, 你不放手, 孩子也會漸漸地對自己沒了自信;他(她)摔倒了, 你的反應比孩子還大, 會讓孩子更加嬌氣。 所以, 大膽地放手, 讓孩子知道從哪裡摔倒就從哪裡站起來, 哭是沒有用的。
但是, 很可能有那麼一天, 孩子摔倒了, 碰到桌腿上, 腦門被磕出了一個大包。 這可怎麼辦?會不會被磕傻了?會不會對身體有什麼危害?
1、用冰塊敷
孩子摔倒碰出一個大包, 大人肯定是心疼的,
2、觀察孩子
一般來說, 孩子摔倒以後, 會因為疼痛和驚嚇而大哭。 若孩子頭都碰出包了還沒哭, 不一定是因為勇敢, 可能是意識不清了, 出現了半昏迷狀態。 還有的當時沒有太大異常, 可是出現了嘔吐、嗜睡等異常反應。 這些情況應立即送醫。
二、發燒
有一些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 發燒並不是一種疾病, 而是一種機體抵抗感染的外在表現, 適度地發燒還可以提高免疫力。 可有些老年人看孩子發燒, 會反應過激, 認為燒的時間久了, 會把腦子燒壞。 實際上, 41度以下的的發燒都不會對腦神經造成傷害。 所以, 孩子生病的焦急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1、38.5度以下只採用物理降溫
孩子發燒只要不高於38.5度, 都屬於低燒。 可以不用服藥, 在家就可以護理。 首先, 要多喝白開水, 通過機體的新陳代謝將病毒排出去。 其次, 可以給孩子洗澡, 或是用溫水擦洗, 幫助散熱。 這個時候, 不要給孩子捂太多衣物, 否則不利於散熱。 擦洗的時候, 大動脈的分佈處作為重點, 如頸部、腋窩、腿根等。 此外, 可在額頭處用冷毛巾或退熱貼敷, 效果也不錯。
2、38.5度以上可以用藥
家裡可以備一些常用的小兒退燒藥, 如布洛芬混懸液等, 一定要根據說明, 因為多大的孩子喝多少量是有要求的, 不要因為一時沒退燒或反復發燒就私自加大劑量。 藥吃多了肯定是有副作用的。
三、燙傷
家裡燒著水, 或是煮著稀飯, 可孩子是好動的, 也是充滿了好奇心的。 他很可能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去看水是怎樣被燒開的, 或是吃的稀飯是如何做成的。 甚至還要動手去扒一扒。 燙傷就這樣發生了。
1、用冷水沖洗
燙傷發生的第一時間, 不要去脫衣服, 也不要浪費時間去責備孩子。 應立即用冷水沖洗, 一般在20-30分鐘, 以不沖洗了也不覺得疼為宜。 注意水溫不要太低, 低於5度就有可能會凍傷孩子。 如果是手指等易於浸泡的部位, 可直接浸泡半小時;如果是臉部, 不能沖洗也不能浸泡的, 可用乾淨的冷毛巾敷在上面。 總之, 就是要達到止痛和減少腫脹的目的。
2、脫衣服
衣服濕了, 肯定要換衣服的, 但這個過程一定要做在沖洗之後, 等衣服冷卻了才能脫, 以防衣服和皮膚沾在一起, 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3、根據燙傷情況處理
如果是輕度燙傷, 在家裡就可以處理了。 在創傷處塗些醬油、香油、蜂蜜等, 可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若是重度燙傷, 應立即送醫, 以免感染使病情加重。
結語:孩子天生好動, 有個突發的小病小痛在所難免, 發燒也是兒童的常見病症。 家長愛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不要一時慌了神就手足無措, 甚至做出了錯誤的處理方式, 給孩子帶來第二次傷害。 小編給大家介紹了頭上磕出包、發燒、燙傷這三種情況的處理方式,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