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方劑>正文

拌肝散中藥方劑

口舌生瘡的情況, 很多人都遇到過。 有時候嚴重起來還會影響我們的飲食。 所以建議大家發現了之後一定要儘快治療, 治療的方法很多, 中醫療法效果也是不錯的。 例如喝些拌肝散中藥方劑, 拌肝散的功效在治療口舌生瘡方面是很好的, 來看拌肝散的用法。

處方

茵陳1兩, 犀角屑半兩, 石斛半兩(去根, 銼), 白術3分, 赤芍藥半兩, 柴胡3分(去苗), 縮砂半兩(去皮), 人參3分(去蘆頭), 桔梗3分(去蘆頭), 防風半兩(去蘆頭), 肉桂3分(去皺皮), 白蕪荑仁半兩, 肉豆蔻半兩(去殼)。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脾勞虛冷, 大腸滑泄, 不思飲食,

口舌生瘡, 四肢無力, 日漸羸弱。

用法用量

用豬肝1葉, 淨去筋膜, 不洗, 薄切作片子, 蔥白3莖細切, 入散5錢, 重重摻在肝上, 用濕紙5-7重裹, 以慢火煨令熟, 空心食, 食後吃暖酒半盞。

摘錄

《聖惠》卷二十六。

口舌生瘡

口舌生瘡或潰爛、出現局部疼痛的口腔病。 部分患者常反復發作, 甚至潰瘍久不癒合。 多由心脾積熱, 外感熱邪, 或脾胃濕熱, 陰虛陽亢所致。 古代文獻中, 又稱此病為口破、口疳、口瘍, 發生在舌的稱舌瘍。 可見于現代醫學的口腔潰瘍。 瘡瘍皆屬於火, 但有實火與虛火的區別, 如因煙酒不節, 或多食肥甘厚味, 留滯生熱, 或外感風熱、濕熱之邪, 入裡化火, 或情志鬱結, 久而化火, 多屬實火;素體陰虛, 熱病傷陰, 或睡眠不足, 長期疲勞而致人身體衰弱。

臨床表現

本病的主要症狀是口腔黏膜反復出現圓形或橢圓形小潰瘍, 可單發或多發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分, 有劇烈的自發痛, 一般在10天左右可自愈。 局部症狀比較顯著, 全身症狀多不明顯。 發現本病時多在潰瘍期, 潰瘍直徑2~3毫米, 底淺, 邊緣整齊, 周圍有紅暈, 潰瘍面黃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覆蓋, 有劇烈的燒灼樣痛, 遇冷、熱、酸、鹹等刺激都使疼痛加重, 語言、飲食均感困難, 持續4~5天后轉入癒合期, 癒合不留任何瘢痕, 但可以反復發作。

好發於青壯年, 女性多於男性。 發病進唇、頦、舌邊緣、牙齦等處出現孤立的圓形成橢圓形成淺層小潰瘍, 有的同時多處發生。 疼痛劇烈似燒灼樣。 隨天氣、情緒、勞累等因素可復發。 本病可遷延數年,

數十年不愈。 中醫將本病分實火、虛火兩型, 前者表現:惡寒、發熱、頭痛、便秘、溲黃、舌苔黃厚乾燥, 有時伴頜下淋巴結大疼痛, 後者可無明顯全身症狀或有低熱。 一些人伴有口燥, 咽幹、手心燙、失眠、多夢、舌苔剝落等。

鑒別診斷

口腔黏膜潰瘍和糜爛雖然都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見的症狀, 但臨床表現糜爛與淺表潰瘍是有區別的。

1.口腔潰瘍

由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 各種潰瘍雖有上皮內或上皮下, 淺層或深層, 急性或慢性, 良性與惡性之分, 但都有凹陷性;外形規則, 呈圓或橢圓形;邊界分明, 與周圍正常黏膜“經緯分明”。

2.口腔糜爛

臨床表現為與正常黏膜表面齊平的充血和糜爛, 並無凹陷, 上覆滲出性假膜, 形狀多樣, 並不規則, 與周圍正常黏膜間界限不清。

其次, 兩者的病程和預後不一樣。 潰瘍一般病程較短, 一旦癒合, 就“乾脆俐落”, 淺在的和良性的潰瘍癒合後都無瘢痕, 但深及肌層的潰瘍和惡性口腔潰瘍例外。 糜爛一般病程較長, 反復遷延, 而且癒合過程“拖泥帶水”, 但糜爛一般不留瘢痕。 最後兩者在顯微鏡下的表現不一樣。 潰瘍表現為上皮連續性有中斷, 糜爛比較淺表而無上皮連續性的中斷。 當潰瘍和糜爛不太典型時, 鑒別就會有難度, 但只要細心觀察, 一般來說還是可以區別的。 這兩種病損是可以相互轉化或兩者同時存在。

結語:有關拌肝散中藥方劑, 這裡就介紹這麼多。 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對拌肝散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了。 拌肝散的功效很多,

對治療脾勞虛冷, 口舌生瘡等症狀都有一定的效果。 以後再遇到相應的情況可以買些方子來服用些。 尤其發生比較頻繁的口舌生瘡情況!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