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常見疾病>正文

中醫怎麼辯證治療乙肝方法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 首先根據具體病情找到致病根源, 然後辨證施治。 看看祖國醫學是如何分析乙肝發病的。

1.濕熱輕重

濕熱證見納呆, 噁心, 嘔吐, 厭油膩, 發熱心煩, 尿黃尿少。 若濕重於熱, 兼見頭身困重、腹脹、便溏、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當以利濕為主, 兼以清熱, 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若熱重於濕, 兼見口渴、煩躁、舌苔黃膩、脈弦數, 治當以清熱為主, 兼以利濕, 可用茵陳蒿東加減;若濕熱並重, 當以清熱利濕, 兼以解毒瀉火, 方用茵陳梔子銀花東加減。

2.在氣在血

急性病毒性肝炎“有黃濕熱較重, 無黃濕熱較輕”, 有黃是濕熱入於血分,

淤阻血脈, 蘊毒生痰, 淤阻血絡, 薰蒸肌膚而發黃疸, 在治療上清利宜重, 偏於治血;無黃是濕熱入於氣分, 膽汁尚能循常道而泄利, 故不出現黃疸, 在治療上清利宜輕, 偏於治氣。 實際上氣與血互相關聯, 難以截然分開, 無黃只是偏於氣分, 並非完全不入血, 故仍稍佐治血。 在臨床上常可見到開始為無黃, 由於治療不及時, 正氣虛衰, 正不抗邪或複感外邪, 濕熱久蘊而入血, 淤阻血分, 仍可出現黃疸, 相反如果治療及時, 正氣漸複, 正勝邪卻, 濕熱由血透氣病情減輕, 疾病自愈。

3.三焦部位

濕熱侵入三焦, 一般以偏于中上二焦、中下二焦和彌漫三焦為多見。 濕熱偏于中上二焦主要是看舌苔, 如苔白、黃或黃膩, 並以噁心、厭油膩、納呆、身重乏力為主要表現,

其治療以芳香化濁為主, 藥選藿香、佩蘭、金銀花、杏仁、橘紅等;濕熱偏于中下二焦主要看大小便, 如黃短少、大便燥結, 隨證選用茵陳蒿湯化裁;若濕熱下注膀胱證見尿黃赤、尿頻、少腹急痛、尿道灼痛等, 可用八正散化裁;若濕熱下注大腸, 見腹痛、泄痢、裡急後重、肛門灼熱等, 用白頭翁湯或葛根芩連湯化裁;若濕熱彌漫三焦, 則為病情危重之象。

將乙肝的致病因素分清以後, 根據不同的類型, 給予養肝護肝的調理, 對於肝功能的恢復是很有幫助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