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栓形成的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言語、運動功能障礙, 心理和情感障礙等。 本病好發於老年人, 多見於50~60歲以上患有動脈粥樣硬化者, 多伴有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 男性多於女性。 通常患者可有某些未加注意的前驅症狀, 如頭昏、頭痛等, 少數患者病前曾患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史, 多數患者在安靜、休息時發病。
據臨床統計100例腦血栓形成的患者中, 出現偏癱者95例, 占95%;經過系統健康治療, 生活能自理80例, 占偏癱人數84%以上。 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心理護理
腦血栓形成的患者由於病情發展快、恢復期較漫長,
2、肢體功能鍛煉護理
(1) 按摩
從入院開始, 患肢就處於功能位置, 按摩可促進局部的血液、淋巴液回流, 防止和減輕浮腫, 使皮膚和皮下組織血運豐富, 改善營養, 每日2次, 每次15-20min, 上肢從手指開始至前臂、肩關節周圍;下肢從腳趾到小腿、大腿、髖關節周圍,
(2) 在床上活動癱肢 鼓勵患者鍛煉患肢, 做各種活動。
1 運動訓練 首先要利用各種方法恢復和提高肌張力, 誘發肢體的主動運動, 預防關節攣縮, 運動訓練由易到難。
2 肩關節活動 臥位時上舉手臂, 手臂向不同方向移動, 如用手摸臉、前額、枕頭等;坐位時直臂前舉、外展、後伸及上舉。
3 肘關節活動 肘關節屈伸, 前臂旋前、旋後, 腕關節背伸, 掌指關節向各個方向活動以及對掌、對指、抓拳、釋拳等。
4 手的靈活性、協調性和精細動作訓練 用小皮球練手指的屈伸、併攏、分開等動作;也可通過用匙、用筷、寫字、梳頭、系扣子等動作來訓練手指。
5 關節的運動 反復屈伸關節、髖關節及活動足指關節, 逐漸達到上抬癱瘓肢體。
6 健肢的主動運動 健肢的主動運動是提高神經系統的緊張度, 活躍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 預防併發症, 改善全身健康的一種方法。
3、站、立、走的指導
隨著病情好轉、肌力的恢復, 首先選取半坐臥位, 以後逐步增加角度, 適應後協助患者坐于床邊, 床邊站立, 當患者能獨立站立和保持體位平衡後才開始逐步練習行走。
4、對失語患者進行語言訓練
失語對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響極大, 有的甚至超過運動功能障礙, 語言訓練越早越好。 首先説明患者學習非語言溝通的技巧,
5、飲食護理
給予低鹽、低脂、高維生素飲食, 宜多食蔬菜、水果, 忌煙、酒, 對TIA應積極治療, 以減少腦血栓形成的發病率。 保持大便通暢, 切忌暴飲暴食, 避免過度肥胖。
6、康復訓練注意事項
訓練與休息相結合, 避免過度疲勞, 密切觀察病情, 如有不適及時停止訓練, 預防併發症, 加強保護, 防止受傷。 在鍛煉中必須有人照顧, 當患者有獨立日常生活能力時再逐漸脫離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