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種方法解決腹滿 健康舒心每一天

腹滿, 證名。 指腹部痞滿或滿脹。 《素問 髒氣法時論》:“脾病者, ……虛則腹滿腸鳴, 飧泄, 食不化。 ”成無己謂:“腹滿者, 俗謂之肚脹是也。 ”(《傷寒明衛生論》卷一)當辨其虛實寒熱。 《本經疏證》卷三:“脹滿而按之痛者為實, 不痛者為虛;脹滿而時能減者為寒, 不減者為熱。 厚朴生薑甘草人參湯、大建中湯、附子粳米湯, 虛而寒者之治也;大承氣湯、大柴胡湯、厚朴七氣湯、厚朴三物湯, 實而熱者之治也。 ”亦可見於臌脹、蠱脹等病。 腹滿, 若是不及時治療, 也會引起很大的身體反應, 嚴重影響個人的正常生活。 那麼, 面對腹滿這種疾病, 應該如何治療它呢?下面有幾個治療方法。

腹滿一

趺陽脈微弦, 法當腹滿, 不滿者, 必便難, 兩胠疼痛,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趺陽, 胃脈, 在足趺上(即沖陽也), 微弦者, 肝膽之氣也。

脈見微弦, 則木邪克土, 戊土賊於甲木, 胃逆而濁氣不降, 法當腹滿。

若不腹滿者, 則甲木不賊戊土, 乙木必賊己土, 脾陷而清氣不升, 法當便難, 以脾陷肝鬱, 不能行其疏泄之令也。

肝膽之脈, 行於脅肋, 若見兩胠疼痛, 此虛寒之氣, 從下而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溫暖水土, 以舒木氣也。

蓋木生於水, 木氣之鬱, 必因水寒, 水位在下, 木位在左右脅肋之間, 兩胠疼痛, 是木氣之鬱, 此必寒水之氣從下而上侵於木位也。

腹滿二

寸口脈弦者, 即脅下拘急而痛, 其人嗇嗇惡寒也。

趺陽以候陽明,

寸口以候太陰, 寸口脈弦者, 肝木之克脾土也。

木邪鬱迫, 經氣不舒, 故脅下拘急而痛,

木郁陽陷。 陰邪外束, 其人當嗇嗇惡寒也。

嗇嗇者, 皮毛振悚, 戰慄不寧之義也。

此申明上章之義也。

腹滿三

腹滿時減, 複如故, 此為寒, 當與溫藥。

陽清而陰濁, 清則通而濁則塞, 中氣痞塞, 是以滿也。

腹滿時減, 複如故者, 陽有時而複, 故減, 陰有時而勝, 故複如故。

陰易勝而陽難複, 是以減不逾時而旋即如故。

此為陰勝而內寒, 非有陳宿之阻格, 當與溫藥, 以驅寒邪也。

腹滿四

夫中寒家, 喜欠, 其人清涕出, 色和者, 善嚏。

欠者, 開口出氣。

《靈樞?口問》:衛氣晝行于陽, 夜行于陰, 陰者主夜, 夜者臥。

陽者主上, 陰者主下, 故陰氣積於下。

陽氣未盡, 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

陰陽相引, 故數欠。

中寒之家, 陰氣下盛, 招引陽氣, 引則陽陷, 而陽性升浮, 隨引即升, 一陷一升, 是以有欠, 常引常升, 故喜欠也。

緣其陰盛陽衰, 升氣少而降令多, 不必日暮而陰常司權故也。

清涕出者, 肺氣之上熏也。 肺氣鬱阻, 不得下達, 則上熏鼻竅而生清涕。

鼻孔窄狹, 積氣不能暢泄, 故衝激而為嚏噴。

以其中氣虛寒, 樞軸不運, 肺無下降之路, 因而逆行上竅, 肺氣熏沖, 是以清水常流而嚏噴恒作。

然欲涕而即出, 猶是上焦陽氣之稍盛者, 陽稍盛, 則顏色和也。

腹滿五

中寒, 其人下利, 以裡虛也, 欲嚏不能, 此人肚中寒。

中寒, 其人大便下利, 以其裡陽之虛也。

若欲嚏不能, 此人肚中陽虛而寒盛也。

《靈樞, 口問》:陽氣和利, 滿於心, 出於鼻, 則為嚏。

嚏者, 肺氣逆行,

蓄極而通, 而泄路迫狹, 故激而為響。

至於欲嚏不能, 則氣虛寒盛, 較上之善嚏者, 又不如也。

腹滿六

病者痿黃, 燥而不渴, 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 死。

病者痿弱發黃, 咽喉乾燥而實不覺渴, 是濕旺而土鬱也。

土氣困乏, 則痿靡不振。

木氣不達, 則入土化黃。

木主五色, 入土為黃。

木鬱風動, 則咽喉乾燥。

水勝土濕, 則不渴。

若胸中寒實而下利不止者, 火凘金冷, 土敗木賊, 陽無複機, 必主死也。

腹滿七

夫瘦人繞臍痛, 必有風冷, 穀氣不行, 而反下之, 其氣必沖, 不沖者, 心下則痞。

瘦人陽氣衰乏, 繞臍痛楚, 腹中必有風冷之邪壅遏, 穀氣不得運行。

寒水風木, 合而賊土, 沖突擊撞, 是以痛也。

而反下之, 敗其微陽, 陰邪無制, 其氣必沖。

若不沖於膈上, 必填於心下,

心下痞硬之證, 於是作也。

腹滿八

其脈數而緊乃弦, 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

脈數弦者, 當下其寒。

脈緊大而遲者, 必心下堅。

脈大而緊者, 陽中有陰, 可下之。

其脈數而兼緊, 此乃弦脈, 其狀如弓弦硬直, 按之不能移動, 是中氣虛寒, 木邪克土之診。

脈數弦者, 寒氣凝結, 當以溫藥下其積寒。

脈緊大而遲者, 濁陰上逆, 必心下痞堅。

以大為陽明之脈, 胃氣上逆, 壅礙膽經降路, 甲木逼迫, 胃口結滯, 故心下堅硬, 緊大而遲, 則心下之堅, 全是陰邪結聚。

緣陽位一虛, 則陰邪乘虛而上湊, 非沖塞於胸膈, 則痞結於心下也。

凡脈大而緊者, 是為陽中有陰, 可以溫藥下之。

《傷寒?脈法》:緊則為寒, 內外之寒, 皆令脈緊。

外緊而內大者, 陰盛而外束也。 陽為陰束, 鼓宕不能外發, 故內大而為緊。

內緊而外大者,陰盛而內格也。陽為陰格,浮動不能內交,故外大而內緊。

積陰內凝,非下不去,是以可下。

下宜溫藥,大黃附子湯,是其法也。

腹滿九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病者腹中脹滿,按之不痛為虛,虛滿而未至滯塞也,痛者為實,實滿而已至壅阻也。

陳宿凝瘀,是可下之。

舌黃者,濕氣乘心,故舌起黃胎。

以心竅於舌,土性濕而色黃也。

痛滿因於氣滯,氣滯必緣土濕,

舌胎黃色,濕之外候,其未下者,下之濕氣內瀉,則黃色外退矣。

腹滿十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者,水寒木鬱,肝氣梗澀。

而怫怒衝突,必欲強行,氣轉腸鳴,聲如雷引,排觸擊撞,是以痛切,胸脅逆滿。

嘔吐者,膽胃上逆,經絡壅塞,濁氣熏沖,則生嘔吐。

附子粳米湯,

粳米、甘、棗,補土而緩中,

半夏、附子,降逆而驅寒也。

◎附子粳米湯百二十九

附子粳米湯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十一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心胸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者,土火俱敗,寒水上淩,胃氣奔逆,不能下降也。

腹中寒氣,上沖皮起,頭足出現,上下走痛而不可觸近者,寒水與風木合邪,肆行無畏,排擊衝突,勢不可當也。

大建中湯,

膠飴、人參,培土而建中,

乾薑、蜀椒,補火而溫寒也。

◎大建中湯百三十

大建中湯

乾薑四兩 蜀椒二合,炒去汗 人參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腹滿十二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寒氣厥逆,寒氣在內,手足厥冷也。

四肢秉氣於脾胃,寒水侮土,四肢失秉,是以厥逆。

寒水上淩,心火凘敗,是宜瀉寒水而護心君。

赤丸,

茯苓、烏頭,瀉水而驅寒濕,

半夏、細辛,降濁而下沖氣,

真朱,保護心君而止痛痛也。

◎赤丸百三十一

赤丸

茯苓四兩 烏頭二兩 半夏四兩 細辛一兩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

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真朱即朱砂,非寶珠也。

腹滿十三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脾土寒濕,肝木鬱遏,以溫藥下其濕寒則愈矣,

宜大黃附子湯,

辛、附降逆而驅寒,大黃下積而破結也。

◎大黃附子湯百三十二

大黃附子湯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裡,進一服。

腹滿十四

腹滿痛,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腹滿痛,發熱十日,脈浮而數者,外感風邪,經腑皆鬱。

經氣不泄,故發熱脈浮,腑氣不通,故腹滿而痛。

而飲食如故,則內證非寒。

厚朴七物湯,

姜、桂、甘、棗,解表而和中,

枳、樸、大黃,瀉滿而攻裡也。

以小承氣而合姜、桂、甘、棗,重用生薑,亦溫下法也。

◎厚朴七物湯百三十三

厚朴七物湯

厚樸半斤 枳實五枚 大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三兩 大棗十枚 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嘔者,加半夏五合。

下利,去大黃。

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腹滿十五

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痛而內閉不通,必鬱而生熱,直用寒瀉,不須溫下。

厚朴三物湯,枳、樸,瀉其滿,大黃通其閉也。

◎厚朴三物湯百三十四

此即小承氣湯,而分兩不同。

厚朴三物湯

厚樸八兩 枳實五枚 大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二物,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腹滿十六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方在“痙病”。

腹滿時減,已複如故,此為寒也。

今腹滿不減,雖少減,而究不足言減,此非虛寒,是實邪也。

內實,故常滿而不減,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也。

腹滿十七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心下滿痛者,少陽之經郁迫陽明之腑也。

少陽之經,由胃口而行兩脅,膽胃上逆,經腑壅塞,故心下滿痛。

此為實也,法當下之,

宜大柴胡湯,

柴、芩、芍藥,清解少陽之經,

枳實、大黃,寒瀉陽明之腑,

半夏、薑、棗,降逆而補中也。

◎大柴胡湯百三十五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枳實四枚,炙大黃二兩,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故內大而為緊。

內緊而外大者,陰盛而內格也。陽為陰格,浮動不能內交,故外大而內緊。

積陰內凝,非下不去,是以可下。

下宜溫藥,大黃附子湯,是其法也。

腹滿九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病者腹中脹滿,按之不痛為虛,虛滿而未至滯塞也,痛者為實,實滿而已至壅阻也。

陳宿凝瘀,是可下之。

舌黃者,濕氣乘心,故舌起黃胎。

以心竅於舌,土性濕而色黃也。

痛滿因於氣滯,氣滯必緣土濕,

舌胎黃色,濕之外候,其未下者,下之濕氣內瀉,則黃色外退矣。

腹滿十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者,水寒木鬱,肝氣梗澀。

而怫怒衝突,必欲強行,氣轉腸鳴,聲如雷引,排觸擊撞,是以痛切,胸脅逆滿。

嘔吐者,膽胃上逆,經絡壅塞,濁氣熏沖,則生嘔吐。

附子粳米湯,

粳米、甘、棗,補土而緩中,

半夏、附子,降逆而驅寒也。

◎附子粳米湯百二十九

附子粳米湯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十一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心胸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者,土火俱敗,寒水上淩,胃氣奔逆,不能下降也。

腹中寒氣,上沖皮起,頭足出現,上下走痛而不可觸近者,寒水與風木合邪,肆行無畏,排擊衝突,勢不可當也。

大建中湯,

膠飴、人參,培土而建中,

乾薑、蜀椒,補火而溫寒也。

◎大建中湯百三十

大建中湯

乾薑四兩 蜀椒二合,炒去汗 人參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腹滿十二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寒氣厥逆,寒氣在內,手足厥冷也。

四肢秉氣於脾胃,寒水侮土,四肢失秉,是以厥逆。

寒水上淩,心火凘敗,是宜瀉寒水而護心君。

赤丸,

茯苓、烏頭,瀉水而驅寒濕,

半夏、細辛,降濁而下沖氣,

真朱,保護心君而止痛痛也。

◎赤丸百三十一

赤丸

茯苓四兩 烏頭二兩 半夏四兩 細辛一兩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

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真朱即朱砂,非寶珠也。

腹滿十三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脾土寒濕,肝木鬱遏,以溫藥下其濕寒則愈矣,

宜大黃附子湯,

辛、附降逆而驅寒,大黃下積而破結也。

◎大黃附子湯百三十二

大黃附子湯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裡,進一服。

腹滿十四

腹滿痛,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腹滿痛,發熱十日,脈浮而數者,外感風邪,經腑皆鬱。

經氣不泄,故發熱脈浮,腑氣不通,故腹滿而痛。

而飲食如故,則內證非寒。

厚朴七物湯,

姜、桂、甘、棗,解表而和中,

枳、樸、大黃,瀉滿而攻裡也。

以小承氣而合姜、桂、甘、棗,重用生薑,亦溫下法也。

◎厚朴七物湯百三十三

厚朴七物湯

厚樸半斤 枳實五枚 大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三兩 大棗十枚 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嘔者,加半夏五合。

下利,去大黃。

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腹滿十五

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痛而內閉不通,必鬱而生熱,直用寒瀉,不須溫下。

厚朴三物湯,枳、樸,瀉其滿,大黃通其閉也。

◎厚朴三物湯百三十四

此即小承氣湯,而分兩不同。

厚朴三物湯

厚樸八兩 枳實五枚 大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二物,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腹滿十六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方在“痙病”。

腹滿時減,已複如故,此為寒也。

今腹滿不減,雖少減,而究不足言減,此非虛寒,是實邪也。

內實,故常滿而不減,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也。

腹滿十七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心下滿痛者,少陽之經郁迫陽明之腑也。

少陽之經,由胃口而行兩脅,膽胃上逆,經腑壅塞,故心下滿痛。

此為實也,法當下之,

宜大柴胡湯,

柴、芩、芍藥,清解少陽之經,

枳實、大黃,寒瀉陽明之腑,

半夏、薑、棗,降逆而補中也。

◎大柴胡湯百三十五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枳實四枚,炙大黃二兩,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