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肛腸科的常見病, 任何年齡段都可發病, 但隨著年齡增長, 發病率會增高。 痔瘡一般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種, 其主要是由直腸上下靜脈壓力增高, 回流不暢, 血液瘀積所致。 中醫指出引起痔瘡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飲食偏嗜、過食辛辣;二是久坐久立、負重遠行;三是泄瀉、妊娠、分娩等使濕熱內生、肛門氣血不暢而致病。 那麼得了痔瘡怎麼辦?其實得了痔瘡不妨根據其不同的症狀嘗試一下不同的藥膳, 或許會有 不同的效果。
1、蒼耳粥:蒼耳子15克, 粳米100克。 先煎蒼耳子, 去渣, 後入米煮粥, 空腹服用。 此方有祛風消腫功效,
2、黑木耳餅:黑木耳5克, 柿餅30克。 將黑木耳泡發, 柿餅切塊, 同加水煮爛, 食用。 每日1~2次。 有益氣滋陰、祛瘀止血功效, 適用於痔瘡出血。
3、牛脾粥:牛脾1具, 粳米100克。 將牛脾洗淨, 每次用150克, 細切, 與米共煮粥。 空腹食之。 此方能健脾消積, 適用於脾虛食滯, 兼治痔瘡下血。
4、桑仁糯米粥:桑仁100克, 糯米150克。 將桑仁煮取汁, 和糯米同煮成粥。 每日1~2次, 空腹食用。 此方有滋補肝腎、養血功效, 適用於痔瘡下血, 煩熱消瘦等症。
5、無花果燉豬瘦肉:無花果(幹品)100克, 豬瘦肉200克, 加水適量, 放入沙鍋內, 隔水燉熟, 調味即可。 每日服2次。 此方可養胃理腸、清熱解毒, 適用於痔瘡以及慢性腸炎。
6、絲瓜豬瘦肉湯:絲瓜250克, 豬瘦肉200克。 將絲瓜切塊,
7、白糖燉魚肚:魚肚25~50克, 白砂糖50克, 加水少量。 同放沙鍋內隔水燉熟。 每日服1次, 連續服用有效。 適用於痔瘡。 有補腎益精、止血消腫功效。
8、金針菜糖水:金針菜100克, 紅糖適量, 同加水煮熟, 去渣。 每日早晚空腹服, 連服數天。 適用於痔瘡疼痛出血, 有清熱利尿、養血平肝功效。
9、荸薺糖水:鮮荸薺500克, 紅糖90克。 鮮荸薺洗淨, 加水適量, 與紅糖煮沸1小時。 飲湯, 也可吃荸薺, 每日一次。 此方有清熱養陰的功效, 適用於內痔。
10、蕹菜蜜汁:蕹菜2000克, 蜂蜜250克。 將蕹菜洗淨, 切碎, 搗汁。 將菜汁放鍋內, 先以武火, 後以文火加熱煎煮濃縮, 至較稠厚時加入蜂蜜,
11、黃鱔湯:黃鱔100克。 去內臟切段, 加調料水煮。 食肉飲湯。 此方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之功效。 適用於腸風下血。
除了藥膳, 還可以嘗試針灸治療方法, 下面就介紹一下針灸如何治療痔瘡!
1、取足太陽經穴為主。 毫針刺用瀉法, 適當深刺。
處方:次髎、長強、會陽、承山、二白方義。 次髎、會陽、承山同屬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經其別行經脈絡於肛, 取三穴用瀉法深刺, 能疏導膀胱經氣而消瘀滯, 近取長強以加強其作用。 二白為治療痔瘡的經驗穴。 《玉龍歌》說:“痔漏之疾亦可憎, 表裡急重最難禁, 或痛或癢或下血, 二白穴在掌後尋”。
2、耳針選穴 直腸下段 大腸 神門 腦 脾方法 每次取2—3穴, 留針2—30分鐘, 每日一次。
3、治法: 清熱利濕, 化瘀止血。 以足太陽經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 承山 次髎 二白 長強
配穴: 便秘者, 加支溝、大腸俞;脾虛氣陷者, 加脾俞、百會。
操作: 諸穴均針用瀉法, 脾虛氣陷者宜用補法, 可灸。
方義: 承山、次髎均為膀胱經穴, 足太陽經別自承山穴處上行入於肛中, 故取之用瀉法, 既能調理膀胱氣化以清濕熱, 又能疏導肛門局部氣血, 屬“經脈所過, 主治所及”。 督脈亦過肛門, 長強穴屬督脈, 位近肛門, 刺之可直達病所, 清利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