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壓綜合征是四肢血管、肌肉、神經受損功能障礙甚至肢 體壞死的嚴重併發征, 如發現過晚、處理不當, 則會出現患肢缺血性肌攣縮, 使肢體僵硬變性, 功能障礙, 甚至肢體壞死截肢或腎衰等危及生命。 ?
1病因 擠壓綜合征常發生在嚴重擠壓、砸傷或包紮過緊及骨折卡壓損傷血管, 使組織間隙血腫, 肌組織缺血, 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組織間滲液 增加, 肢體出現高度腫脹, 壓力增高, 造成缺血缺氧, 使肌肉神經變性壞死, 導致肢體攣縮、功能障礙甚至壞死截肢。 ?
神經在缺血後30分鐘則出現功能異常, 完全缺血12~24小時神經功能永久性喪失,
2臨床表現及護理觀察 缺血性肌攣縮, 主要發生在前臂及小腿, 受損的間 隔區有明顯腫脹、發紅和壓痛或張力水泡, 分佈區內皮膚感覺障礙或喪失, 受累肌肉由於缺 血在被動活動時可以引起疼痛加劇。 早期症狀體征不明顯, 可有動脈搏動。 到了晚期因組織 高度腫脹壓力增高可出現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而血管直接損傷者在傷後即可出現動脈搏動 消失。 筋膜綜合徵發生部位不同可有下列表現:
2.1前臂間隔區:①發生在背側時局部組織緊張, 有壓痛、伸拇及伸指肌無力, 被動屈曲拇指及手指時引起疼痛;②發生在掌側時, 組織緊張及壓痛在前臂掌側, 屈拇及屈指肌無力, 被動伸拇及伸指均引起疼痛, 尺神經和正中神經分佈區皮膚感覺喪失。
2.2小腿各間隔區:①前間隔區內壓力上升時, 除小腿前側有組織緊張及壓痛外, 可以有腓神經深支分佈區感覺喪失, 伸趾肌及脛前肌無力, 被動屈趾引起疼痛;②外側間隔區內壓 力上升時, 腓神經的淺支和深支分佈區的皮膚感覺喪失, 腓骨肌無力, 內翻足時引起疼痛, 局部皮膚緊張及壓痛在小腿外側腓骨處;③小腿後側間隔區綜合征, 分深部淺部兩種, 淺部間隔區在比目魚肌及腓腸肌無力,
3預防護理與治療 首先對有明顯肢體外傷患者, 醫護人員要有 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對病人要詳細反復認真檢查, 不要觸到動脈搏動就放鬆一切警惕性, 特別是對 有骨折和神經損傷的病人, 都可出現劇烈疼痛和區域內感覺消失, 由於早期組織內壓力逐漸升高時, 雖然能使小動脈關閉, 但尚不能影響肢體主要動脈的血流, 因此受累肢體遠端仍可 觸到動脈搏動, 毛細血管充盈也可存在, 不要誤認肢體無血運障礙或無間隔區綜合徵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