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機能減退症(簡稱甲減),
是由於血循環中缺乏甲狀腺激素,
體內代謝過程減低而引起的疾病。
可發生在任何年齡,
隨發病年齡之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
如呆小症、幼年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成人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臨床上稱為甲減的一般多指後者。
據國外調查報告,
男女的總體發病率分別占0.1%與1.9%,
女性明顯多於男性。
其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先天性)及繼發性(獲得性)兩類,
近年來繼發於甲狀腺切除或碘治療者居多。
甲減是一難治之症,
目前現代西醫學仍以替代療法為主,
尚難根治,
且多副作用。
甲減症在中醫學中無專門病名,
基於甲減臨床主要表現為元氣虧乏,
氣血不足,
臟腑受損的症狀,
故多主張應歸屬於中醫學“虛勞”的範疇。
但也有的學者認為甲減由甲亢行甲狀腺次全切除或進行碘治療後所導致者,
當屬於“虛損”之列。
究中醫經典之病名,
則有的學者認為甲減與《素問:奇病論》之“腎風”及《靈樞:水脹篇》之“膚脹”相似,
蓋腎風者“有病龐然如有水狀”,
“膚脹者,
寒氣客於皮膚之間,
蔞鎏然不堅,
腹大,
身盡腫,
皮厚”,
皆頗似粘液性水腫之狀。
單純以中醫藥治療甲減的臨床報告,
始見於1980年。
實際上早在60年代研究的“陽虛”動物造型,
所表現的即為甲減臨床症狀。
近來也有報導陽虛證患者血清甲狀腺素含量偏低,
進一步證實了陽虛與甲減的內在關係,
由此可以認為中醫藥對甲減症的研究是實驗先於臨床治療。
近十年來,
隨著臨床實踐的增多和實驗研究的深入,
己基本肯定了中醫藥的療效,
並初步探索出中醫藥配合小劑量甲狀腺片的有效劑量,
在一定程度上闡明了溫腎助陽益氣中藥治療甲減的藥理作用。
它不同於激素的替代治療,
不僅可在臨床症狀上改善甲減的陽虛徵象,
而且在病理上有所逆轉。
因此可以斷言,
以中醫藥治療甲減的深人研究是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