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大學生穿上囚犯的衣服會怎樣?他們的行為和心態也會變得越來越像“囚犯”。 匪夷所思?但卻在斯坦福大學發生了。
穿什麼就是什麼?
1971年, 心理學家菲力浦•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地下室裡進行了模擬監獄實驗, 實驗的目的是想瞭解人們社會角色發生劇變時的反應。 一群大學生身著囚服或制服, 扮演起了監獄裡的犯人和獄警的角色。 從他們穿上那身行頭時, 他們的言談舉止已經悄悄地受到行頭角色的影響, 表現出獄警和犯人各自應有的特點。 隨著實驗的進行, 獄警和犯人們漸漸“入戲”,
在實驗後對獄警的採訪中, 一些平時標榜自己是反戰主義的同學表示自己很享受獄警角色。 研究者對結果的解釋是, 人們在接受一個社會角色的同時, 也會表現出社會規範賦予這個角色的行為方式。
無獨有偶, 研究者發現在體育賽事中, 那些開有紅牛車標的賽車手錶現出了更多的侵犯行為;穿紅色運動服的運動員表現出更多的主動進攻;裁判也在不知不覺中認為穿紅色的運動員更有侵犯性。 我們都知道紅色會令我們激動, 但這紅色是穿在自己身上,
穿衣能影響人的注意力嗎?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的亞當•格林斯基教授最近提出一個新概念——著裝認知, 他認為穿著會影響人的認知。
為了驗證著裝對人們認知的影響, 格林斯蓋等人以注意力測驗的名義找來60名參與者, 要求其中一部分人在實驗過程中穿上白大褂。 他們發現穿著白大褂的參與者在測驗中表現更好。
衣服為什麼會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呢?
難道是衣服對你說什麼了嗎?研究者猜想衣服的含義往往影響了我們的行為舉止。 也就是說, “穿不穿”和“穿什麼”共同影響人們的注意力。 首先, 穿上醫生的白大褂會讓我們想起“醫生”這個詞,
為此, 研究者進行了第二個實驗, 將74名參與者分成三組, 告訴參與者國家正在進行一項各行業制服規範制定工作, 參與者的任務是評價各種行業的制服穿著效果:一組參與者穿上白大褂, 實驗員告訴他這是醫生的新制服(醫生穿著組), 讓參與者評價這件衣服, 另一組參與者穿上油漆工的制服進行評價(油漆工穿著組), 還有一組參與者同樣評價醫生的白大褂, 但只是看一看白大褂,
三組參與者評價結束後立刻進行注意測試(其中兩組參與者仍然穿著白大褂), 任務是我們熟悉的“大家來找茬”。 實驗結果發現, 穿著一模一樣的白大褂, 把自己當作醫生的人比把自己當作油漆工的人在測驗中表現得更好。 實驗者認為是醫生穿著組增強了自己與衣服含義的連結, 讓參與者表現的像醫生一樣認真仔細。
奇怪的是, 為什麼“只看不穿”組也提醒了參與者醫生的概念, 卻和“油漆工穿著組”找茬成績沒有差異?實驗者認為“只看不穿組”的提醒“醫生”概念不夠強, 以至於沒有產生明顯效果, 所以研究者又進行了實驗三驗證這一假設, 意圖證明“只看不穿”組比“油漆工穿著組”的注意力強,
於是實驗二中的穿上醫生的白大褂組和穿上油漆工的白大褂組不變, 將“只看不穿組”的處理方式進行修改,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 將一件白大褂放在參與者正前方的桌子上, 並先讓參與者寫下一篇關於這個衣服的看法。 其他步驟與實驗二相同, 三組參與者在完成衣服評價任務之後繼續進行“大家來找茬”任務。 結果表明穿著醫生白大褂組“找茬”最多, “只看不穿組”第二, 最少的是油漆工穿著組。 因此, 著裝的確通過自身和衣服含義的連結不知不覺影響了我們的注意力, 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感受和行為方式。
研究者同時提出設想, 穿上牧師的衣服會讓人覺得更道德嗎?穿上消防隊制服的你會變得更勇敢嗎?如果你天天穿制服還會有效果嗎?也許, 當我們要去做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的工作時,最好想像自己是一名醫生,另外別忘了找一件白大褂穿上試試。
當我們要去做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的工作時,最好想像自己是一名醫生,另外別忘了找一件白大褂穿上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