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一位名叫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 發現同事有條不紊地將16個加速度計全部裝在錯誤的位置上, 於是笑話這個倒楣蛋:“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 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 ”這句笑話後來演變成墨菲法則: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 那它總會發生, 並造成最大的破壞。
墨菲法則所揭示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首先, 從概率來說, 生活中“事情變壞”的概率本來就更大一些:10雙襪子丟掉了6只, 剩下7雙完整襪子(最好結果)的概率是0.3%, 剩下四雙完整襪子(最壞結果)的概率卻達34.7%, 比前者足足大100倍!人們的心理預期一般指向最好的結果,
除此之外, 心理學家們還發現:“損失”(壞事)總是比“收益”(好事)更能引起人們強烈、深刻的感受。 這樣, 人們更多地關注並記得那些錯誤、失敗的經歷, 於是也就更經常地感受到“喝口涼水也塞牙”。
後來, 經由墨菲法則, 人們反其道行之發展出一套樂觀的人生哲學:既然好事不常有, 那麼平靜接受結果反而能避免多餘的“連鎖錯誤”;既然錯誤出現了, 那我們更要細心和嚴謹:檔多備份, 分頭排隊, 調整桌子高度讓有果醬的一面不先著地, 給所有計劃備個B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