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任何部位所引起的婦科疾病。 如在卵巢、子宮骶骨韌帶、子宮下段後壁漿膜層、子宮直腸陷窩以及乙狀結腸的盆腔腹膜等處, 亦可在子宮肌層發生, 故臨床上將子宮內膜異位症分為外在型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內在型子宮內膜異位症。
患者常主訴不孕、痛經及盆腔疼痛而就診。 國內外報導子宮內膜異位元患者的不孕率達40%左右。 本症和不孕的關係, 已為臨床所關注, 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臨床上, 對主訴不孕的婦女,
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病多在生育年齡, 與不孕密切相關, 因此治療的目的為治癒疾病, 防止復發, 促進生育。 治療方法按病變部位、範圍及對生育的要求而異, 一般分為藥物及手術治療。
手術對解除疼痛、促進生育功能效果較好, 所以是治療內異症的主要措施。 對重症患者如病灶較大, 纖維化多, 粘連緊密, 一般藥物無效。 較大卵巢內膜樣囊腫, 子宮肌腺病藥物治療無效者, 以及藥物治療失敗的病例。
手術方式如下:
1.保守性手術:
主要用於年青要求生育的患者, 保留子宮及附件, 至少保留一側附件。 主要為切除病灶, 分離粘連,
①腹腔鏡下手術:目前國外普遍採用腹腔鏡下應用電凝, 燒灼和切除術治療內異症。 腹腔鏡下應用特種設計的刀、剪、鉗等進行手術操作。 1979年Bruhet和Tadir等為243例內異症行腹腔鏡治療, 通過裝有電視攝影, 放大和控制設備的腹腔鏡進行診斷及病灶切除, 氣化和分割粘連等治療, 不用縫合以減少手術後的粘連, 妊娠率為69.1%, 治癒率為74.7%。
國內應用腹腔鏡穿刺治療卵巢內膜異位囊腫、經腹腔鏡穿刺吸出囊液, 生理鹽水沖洗, 術後加用藥物治療、其優點為手術創傷小,
B超下進行卵巢內膜樣囊腫穿刺術, 方法同上。
2.剖腹保守性手術:應用於腹腔鏡下難以處理的病灶和粘連, 則需開腹手術, 分離粘連後行卵囊剝出術或切除術, 其他如輸卵管粘連松解術, 圓韌帶縮短及子宮懸吊術, 骶前神經切斷術等。 目前多數學者主張保守性手術後應用藥物治療。 術前給藥可以縮小病灶, 軟化粘連, 有利於手術分離及減少損傷。 術後短期用藥有助於消除殘餘小病灶, 可提高手術成功率, 減少復發, 但可抑制排卵, 月經週期恢復晚,
3.半保守手術:
對無生育要求或病情需要切除子宮而較年青者, 盡可能行保留卵巢功能的半保守性手術。 以免術後出現絕經期綜合征, 一般都認為半保守性手術復發率低, 後遺症少。
4.根治性手術:
當病情嚴重, 年齡較大, 應選擇根治性手術, 即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 術後絕經期綜合徵發生率高, 但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