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膳食>營養飲食>正文

7款中醫藥膳 做好“脾”氣美人

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 脾虛則運化失常, 並可出現營養障礙, 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 或發生失血等症。 多因飲食失調。 勞逸失度, 或久病體虛所引起, 治療上主要分以下四類辯證治療, 下面具體來看看吧。

1、脾氣虛:

【臨床表現】

主症:食少納呆, 食後脘腹脹滿, 大便稀溏。

副症:面色萎黃, 肢體倦怠, 少氣懶言, 神疲乏力, 肌肉消瘦或四肢浮腫。

舌脈:舌淡嫩或有齒痕、苔白、脈緩弱。

【藥膳】參苓粥

組成:人參(或黨參), 白茯苓, 生薑, 粳米。

方法:先將人參(或黨參)、生薑切為薄片, 把茯苓搗碎,

浸泡半小時, 煎取藥汁, 後再煎取汁, 將一、二煎藥汁合併, 分早晚兩次同粳米煮粥服食。

功效:益氣補虛, 健脾養胃。 適用於氣虛體弱, 脾胃不足, 倦怠無力, 面色蒼白, 飲食減少, 食欲不振, 反胃嘔吐, 大便稀薄等症。

【藥茶】扶中茶

組成:白術(炒), 生山藥, 龍眼肉。

方法:將上藥共同煎煮, 煮至山藥爛為度, 取汁, 代茶不拘時溫飲, 並同時食用山藥、龍眼肉。 每2日1劑或每日1劑。

功效:補益心脾, 益氣止瀉。 主治久瀉久痢而致脾虛氣弱, 氣血俱虛, 身體贏瘦, 不思飲食, 少氣無力, 心悸等。

2、脾陽虛:

【臨床表現】

主症:腰膝冷痛, 經久泄瀉, 面浮肢腫。

副症:面色恍白, 形寒肢冷, 下腹冷痛, 或五更泄瀉, 下利清穀, 或小便下利, 或腹脹如鼓。

舌脈:舌質淡胖, 苔白滑, 脈沉細遲弱,

或脈微細。

【藥膳】附片狗肉湯

組成:附片, 狗肉, 鹽適量。

方法:將附片放入上灌中先煎2小時, 然後加進狗肉, 煮熟放鹽食

功效:回陽補火, 溫中止痛, 散寒燥濕之功, 煮時用開水, 嚴禁冷水, 否則會中毒。 睡前服, 服後不能吹著冷風和接觸冷水。

【藥茶】健脾利水茶

組成:豬苓, 澤瀉, 黨參, 白術, 木瓜, 木香, 檳榔, 紫蘇, 陳皮, 茯苓, 肉桂。

方法:按原方比例劑量, 研成粗末。 每日用50~70克, 置保溫瓶中, 以沸水適量沖泡, 蓋悶20~30分鐘, 頻頻代茶飲用。

功效:健脾溫陽利水, 寬中理氣行水。 主治慢性腎炎, 脾虛氣滯水腫、腹腫脹滿、小便不利、消化不良、全身重著、神疲、面色光白、腰痛乏力、食納不佳、大便溏薄、苔白滑或白膩、脈沉緩。

3、中氣下陷:

【臨床表現】

精神倦怠, 少氣懶言, 納穀不香,

面色白, 腹脹便溏。 重則見男子遺精、女子帶下等症。

【藥膳】綠豆糯米豬腸

組成:綠豆60g, 糯米30g, 豬大腸300g。

方法:先將豬大腸徹底清洗淨, 綠豆、糯米用水浸泡半小時, 然後把綠豆、糯米放人豬大腸內並加水適量, 腸兩端用線紮緊, 放沙鍋內加水煮2小時左右即可。 隔日服1次, 連服7~8日為1療程。

功效:補中益氣, 清熱解毒, 通便止痢。 適用於濕熱下痢, 便血, 痔瘡初起, 脫肛等症。

4、脾不統血:

【臨床表現】

便血, 尿血, 肌衄, 齒衄, 或婦女月經過多, 崩漏等。 常伴見食少便溏, 神疲乏力, 少氣懶言, 面色無華, 舌淡苔白, 脈細弱等症。

【藥膳】山楂苡仁粥

組成:薏苡仁30克, 粳米100克, 山楂5克, 白糖適量。

方法:將薏苡仁、粳米洗淨, 放於砂鍋中, 加水1 000毫升, 燒開後, 加入山楂, 小火慢熬成粥, 再加白糖適量。

分兩次空腹服用。

功效:健脾止瀉、消食化積。 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噯氣吞酸、腹痛便溏者。

【藥膳】山藥苡仁粥

組成:山藥粉60克, 薏苡仁30克。

方法:先將薏苡仁洗淨水煮, 將熟時, 調入山藥粉, 用文火繼續煮至粥熟。 早晚溫服。

功效:健脾益氣, 滲濕止瀉。 適用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 或脾虛不運、濕濁下注之婦女帶下等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