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病,
多發病,
人們對此病所知較少,
有不少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出現咳嗽、哮喘等症狀後,
誤以為自己呼吸系統出了問題,
從而延誤了疾病的診治。
反流性食管炎不僅使人不適,
還增加了食管癌的風險。
可是,
不少反流性食管炎病人,
藥吃了不少卻總是不見好轉,
燒心、胸痛、噯酸還是纏繞著他們。
怎樣解決此疾病的困擾呢?據說,
中醫藥在辨證施治反流性食管炎方面有著獨特優勢。
病理常識
症狀:燒心、反酸、咳嗽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種胃食管反流病,
由胃和十二指腸內容物,
併發症——
1、食管狹窄。
2、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變, 其腺癌的發生率較正常人高30~50倍。
3、出血:有反流性食管炎者, 因食管粘膜炎症、糜爛及潰瘍所致, 病人可有出血, 出現間隙性大便隱血陽性, 長期少量出血可出現貧血症狀。
易被忽略之處:
胸痛:部分病人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 在出現胸痛時常懷疑心絞痛, 查心電圖、心肌酶譜、肌鈣蛋白等未見明顯異常, 服用硝酸甘油不能緩解, 在除外心源性胸痛後,
慢性咽喉炎、聲帶炎:部分病人咽部不適、聲音嘶啞反復發作, 常規治療一直效果不顯, 此時不能排除反流性食管炎。
咳嗽、哮喘:部分咳嗽、哮喘病患因反流症狀不明顯, 長期服用止咳平喘藥未見明顯緩解, 此時可能為反流性食管炎, 應到消化科就診。
中醫:個體化治療減少復發
反流性食管炎具有慢性復發傾向, 據報導停藥後半年復發率高達70%~80%, 故本病患者多需長期堅持治療, 但較長時間使用抑酸劑治療有一定副作用, 而中醫治療本病是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 分清其陰陽寒熱虛實等而分別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來辨證施治的。
症見反酸、胃痛隱隱, 綿綿不休, 空腹或受涼時疼痛加劇,
症見口幹、胃脘嘈雜、隱痛、反酸、舌紅少苔、脈細等屬於陰虛者, 可用石斛、玉竹、麥冬等養陰;
症見吞咽困難並呈持續性胸骨後悶痛或刺痛, 泛酸燒心等屬於血瘀者, 可用莪術、桃仁、丹參、急性子等活血化瘀。
症見脘脅脹痛, 反酸燒心, 情志不暢則加重, 喜太息, 噯氣呃逆, 胃脘嘈雜, 舌淡苔白等屬於肝氣鬱滯者, 可用柴胡、香附、玫瑰花、佛手花等疏肝解鬱;
凡見泛酸症狀者均可有選擇地加入煆烏賊骨、白及、大貝、煆瓦楞子、木蝴蝶等制酸護膜之品。
提醒:調節情緒, 飲食有節
中醫認為, 反流性食管炎起病與情志不暢、飲食失調、勞累過度密切相關。
採用低脂肪飲食是反流性食管炎飲食治療的關鍵, 平時應注意飲食中少用肥肉、奶油及烹調油, 應以煮、燉、氽、燴、蒸為主, 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 晚餐不要吃得過多, 睡前不要加餐, 防止加重症狀。 在醫生指導下, 儘量避免使用引起胃食管反流的藥物:如硝酸甘油、硝苯地平、氨茶鹼、沙丁胺醇、黃體酮、阿托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