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五官科>正文

防治中耳炎有哪些誤區

誤區一:沒有耳痛、耳道流膿, 就不是中耳炎

專家觀點:並非所有中耳炎都有耳痛和耳道流膿。

專家分析:中耳炎包括急性、慢性細菌性(化膿性)中耳炎, 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 膽脂瘤型中耳炎等類型。 耳道溢膿, 急性期有耳痛是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狀。 分泌性中耳炎一般無耳道流膿症狀, 也較少出現耳痛, 可僅有耳悶、聽力下降等問題。 部分膽脂瘤型中耳炎也可無耳道流膿症狀。

由於分泌性中耳炎症狀輕微, 一般不出現耳痛和化膿, 故易被漏診、誤診。 值得注意的是, 兒童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發期,

因為兒童的咽鼓管較平直, 鼻咽腔較小, 鼻炎鼻竇炎較多見, 當發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 咽鼓管黏膜容易水腫, 繼發咽鼓管阻塞, 導致分泌性中耳炎。 同時, 由於兒童一般不會主訴症狀, 故更易延誤治療。 家長若發現孩子在看電視時將聲音開得過響, 或者在與人交談時, 要求別人講得響一些等異常情況時, 一定要提高警惕。

誤區二:非化膿性中耳炎發病率低、危害小

專家觀點:非化膿性中耳炎的危害不亞於化膿性中耳炎。

專家分析:非化膿性中耳炎由於症狀不明顯, 常在“不知不覺”中導致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害, 與“顯而易見”的化膿性中耳炎相比, 患者的早期就診率低, 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容易發展成慢性中耳炎, 危害更大。

隱匿性膽脂瘤型中耳炎還會引起面癱、腦膜炎、腦膿腫等併發症, 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誤區三:只要有耳道“出水、流膿”, 就是中耳炎

專家觀點:耳道“出水、流膿”, 原因很多。

專家分析:除中耳炎外, 不少耳科疾病也有“出水”症狀。 比如外耳道炎, 有時可表現為耳道“出水”, 伴細菌感染時, 會有流膿。 其與中耳炎的主要區別是前者鼓膜完整, 無穿孔。 此外, 外耳道毛囊癤腫破潰、外耳道腫瘤繼發細菌感染時, 也可有流膿的表現。

誤區四:耳道流膿時, 不宜手術

專家觀點:耳道流膿時手術不影響手術效果。

專家分析:以前, 由於受醫療技術水準的限制, 大多數慢性中耳炎和膽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均採用藥物保守治療。 若確實需要手術, 必須在停止流膿半年以上才能實施,

否則會影響手術效果。 如今, 由於耳科顯微技術的發展, 反復發作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即使在化膿期也可以接受手術, 不必顧慮流膿是否會影響手術效果這個問題。

誤區五:中耳炎手術可以完全恢復聽力並消除耳鳴

專家觀點:期望手術後聽力馬上恢復正常、耳鳴馬上消失是不太現實的。

專家分析:中耳炎病程多較漫長, 長期的炎性刺激會影響內耳系統,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害及耳鳴。 中耳炎鼓室成形手術雖可完全清除病灶和重建聽骨, 但僅能部分或大部分恢復因聽骨損害、鼓膜穿孔引起的聽力下降, 對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害無效, 也不能直接減輕耳鳴症狀。 不過,

病灶的清除對耳鳴的間接恢復還是有幫助的。

誤區六:治療中耳炎, 只要吃抗生素就可以了

專家觀點:抗生素僅是中耳炎的治療方法之一。

專家分析:這種觀點比較片面, 中耳炎的治療方法很多, 並非吃吃抗生素那麼簡單。 比如,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針對病因(如鼻炎、鼻竇炎、上呼吸道感染等)進行治療, 可選用滴鼻劑、中成藥、抗生素等藥物;急性中耳炎患者除用抗生素外, 有耳痛的患者還需要用滴耳劑;慢性中耳乳突炎反復發作者、膽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應儘早手術。

誤區七:中耳炎屢治屢發, 無法根治

專家觀點:部分中耳炎可被根治。

專家分析:中耳炎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是藥物治療不能徹底清除炎性病灶,

鼓膜未修復導致中耳鼓室進水、繼發炎症。 隨著耳科顯微技術的發展, 部分中耳炎, 如慢性中耳乳突炎和膽脂瘤型中耳炎, 可通過手術達到根治的目的。

誤區八:預防中耳炎, 只要耳道防水就可以了

專家觀點:預防耳道進水僅對鼓膜穿孔者有效。

專家分析:預防耳道進水僅對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者有一定效果, 對其他類型的中耳炎效果甚微。 比如, 分泌性中耳炎和急性細菌性中耳炎, 由於其發生與連通鼻子和耳朵的結構——咽鼓管的阻塞有關, 故一切易導致咽鼓管阻塞的疾病均需防治, 如鼻炎、鼻竇炎、鼻息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腔腫瘤、兒童增殖體肥大等。 另外, 感冒鼻塞時儘量不要頻繁、用力回吸鼻涕, 氣壓急劇變化(如飛機下降時)時向耳內鼓氣、嚼口香糖等, 對預防中耳炎的發生也有幫助。

對預防中耳炎的發生也有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