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應當是在不斷的自我矯正過程中度過的, 如果缺少真實的評價, 就會使得孩子走入自我認識的盲區。
父母的虛誇讓她陷入困惑之中
13歲的楚蓉快要小學畢業了, 她近來總在鬧脾氣。 她拒絕爸爸媽媽翻閱她的書本, 拒絕將學校裡發生的事情告訴爸爸媽媽。 每當爸爸媽媽有一絲詢問的意思, 她就會表現得非常煩躁。 “我們知道升學考試給她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所以常常會安慰她, 鼓勵她。 但是越鼓勵, 她好像越是聽不進去。 ”楚蓉的媽媽非常擔心女兒的情況, 她不明白, 孩子到底遇到了什麼事情,
臨床診斷:沒有根基的稱讚往往比批評更具有殺傷力
經過深入溝通得知, 從小楚蓉從父母那裡得到的都是最好的評語, 無論她做什麼事情, 爸爸媽媽都會誇獎她做得好。 小時候, 楚蓉喜歡在紙上塗鴉, 每次隨手畫出的作品, 都會被爸爸媽媽貼在最顯眼的位置展出來供一家人欣賞。 雖然在繪畫班的時候, 老師很少表揚楚蓉, 但是爸爸媽媽都會在家裡彌補課堂上缺失的那份鼓勵。 好像無論做什麼事情, 在爸爸媽媽的眼中, 楚蓉都是最棒的。 因此在楚蓉自己的心目中, 她也是同齡孩子中的佼佼者。
然而, 在上學以後, 驕傲的她經常會聽到同學說自己:“她總覺得自己是最棒的, 其實她什麼都不行。
過度的鼓勵, 容易導致孩子自我膨脹
家長的態度、評語就像是擺在孩子面前的一面鏡子, 孩子總是通過這面鏡子來認識自己, 形成“我是誰”這樣的心理概念。 因此鏡子反映出的內容對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極為重要。
楚蓉的自我概念建立在爸爸媽媽不斷的鼓勵之中, 因為總是受到誇獎, 所以楚蓉始終以為自己就是那個最棒的孩子。 父母的這種鼓勵就像是在孩子的面前立起了一面凸透鏡,
沒有根基的誇獎, 讓父母失去權威
每個人的自我概念都是建立在他人評價的基礎之上, 而這個他人不僅僅是指爸爸、媽媽,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家庭之外成員的評價將會越來越重要。 由於來自不同社會群體的人本身就會因為標準不同而導致對同一個人,
育兒建議:坦誠以待, 幫助孩子建立可延續的自我認同
孩子是很容易接受媽媽的評價的, 媽媽客觀、全面的評價能使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 從而能夠用積極樂觀、不驕不躁的態度去對待生活。
走出鼓勵的誤區,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 認為説明孩子建立自信需要不斷的鼓勵與誇獎, 結果導致不敢批評孩子, 甚至不敢說實話。 其實, 孩子的成長應當是在不斷的自我矯正過程中度過的, 如果缺少真實的評價, 就會使得孩子走入自我認識的盲區。
作為家長, 在像孩子回饋意見的時候, 應該採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 能夠接受的方式, 指出孩子應當改進之處。 例如, 當楚蓉的繪畫作品得不到老師的肯定時, 家長所作的不應該是一味地彌補誇獎缺失, 而是應當以“我們一起看一看, 如何讓這幅圖畫變得更美……”等方式, 指導孩子的繪畫技藝, 提升孩子的繪畫感覺。
同時家長在賞識孩子的時候, 應該具體描述孩子的什麼行為得到了賞識。 因為孩子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佔優勢,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很具體,因此父母要善用建設性的讚美,少用評價式讚美。比如,孩子畫了一幅好畫,父母要避免用評價式的言語:“啊,畫得好美,你真是一個小畫家!” 這種評價比較極端,會讓孩子養成對高期望評價的依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像蓁蓁媽媽就會很具體地讚美:“寶貝,你的顏色用的很好,藍色和紅色混在一起的顏色太美啦。”她會具體描述蓁蓁在主題、構圖、色彩、創新等方面的長處,這種客觀的讚美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裡,自己在哪一方面還要發揚光大。孩子得到的不僅是讚美和激勵,還提高了認知水準,得到了具體的指導。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描述事實遠勝於空洞的讚美。
注意區分鼓勵和稱讚的區別,給孩子最真誠地鼓勵
很多的父母認為他們稱讚孩子就是鼓勵孩子,他們沒有認清稱讚可以是鼓勵,但是不等於鼓勵。表面看來,稱讚和鼓勵是在相同的過程中產生的。這是因為稱讚和鼓勵二者都注重再積極的行為。其實,稱讚是鼓勵的一種,是以競爭為基礎,獲勝者才能得到,是有最好的意思。事實上。父母親再稱讚孩子時的心態是:如果你做我認為好的事情,你將會從我這裡得到承認和重視(有價值)作為獎賞——稱讚是想用外在的建立來激勵孩子。但是鼓勵是對孩子的努力和改進而言,不管這努力和改進多麼微小都可加以鼓勵。圓圓想參加手工比賽,每天都在認真地練習。她對媽媽說:“媽媽我可能不行,錚錚剪的小兔子可好看了,我一定賽不上。”圓圓的媽媽對圓圓說:“我記得,前兩天你剪出來的圖畫還沒有這麼漂亮,寶貝,你已經進步很多了。”媽媽的鼓勵讓圓圓很開心,也更有信心了。
同時,鼓勵使用的時機也是有區別的。鼓勵是在孩子表現低落的時候也給予,孩子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或者當他們面對失敗時,父母也可加以鼓勵。但是稱讚就不能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稱讚和懲罰一樣,是控制的方法。
Tips:稱讚時候等於鼓勵,可視以下情況而定:
父母的目的:如果你真誠的意願視鼓勵,而不是要控制他,你的讚美就是鼓勵。
孩子的目標:如果孩子尋求稱讚是為了要大人注意他,那麼讚美反而會把孩子教成沒有主見、具有依賴性。如果孩子傾向于追求權力或報復,讚美反而會使他們挫折不安,原因使他們心中想要做的使反抗和擺平。
孩子接受讚美的方式:如果孩子對這個稱讚本來就沒有期盼或要求,那麼這個讚美就是鼓勵。
鼓勵孩子的時候,不要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加上價值判斷。很多的時候我們用使用積極的判斷和積極的評價,而這種評價顯示了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和意見,而不是幫助孩子相信自己。
編輯推薦:
父母誇獎孩子有大學問
到底該不該誇孩子漂亮?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嗎?
因為孩子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佔優勢,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很具體,因此父母要善用建設性的讚美,少用評價式讚美。比如,孩子畫了一幅好畫,父母要避免用評價式的言語:“啊,畫得好美,你真是一個小畫家!” 這種評價比較極端,會讓孩子養成對高期望評價的依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像蓁蓁媽媽就會很具體地讚美:“寶貝,你的顏色用的很好,藍色和紅色混在一起的顏色太美啦。”她會具體描述蓁蓁在主題、構圖、色彩、創新等方面的長處,這種客觀的讚美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裡,自己在哪一方面還要發揚光大。孩子得到的不僅是讚美和激勵,還提高了認知水準,得到了具體的指導。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描述事實遠勝於空洞的讚美。注意區分鼓勵和稱讚的區別,給孩子最真誠地鼓勵
很多的父母認為他們稱讚孩子就是鼓勵孩子,他們沒有認清稱讚可以是鼓勵,但是不等於鼓勵。表面看來,稱讚和鼓勵是在相同的過程中產生的。這是因為稱讚和鼓勵二者都注重再積極的行為。其實,稱讚是鼓勵的一種,是以競爭為基礎,獲勝者才能得到,是有最好的意思。事實上。父母親再稱讚孩子時的心態是:如果你做我認為好的事情,你將會從我這裡得到承認和重視(有價值)作為獎賞——稱讚是想用外在的建立來激勵孩子。但是鼓勵是對孩子的努力和改進而言,不管這努力和改進多麼微小都可加以鼓勵。圓圓想參加手工比賽,每天都在認真地練習。她對媽媽說:“媽媽我可能不行,錚錚剪的小兔子可好看了,我一定賽不上。”圓圓的媽媽對圓圓說:“我記得,前兩天你剪出來的圖畫還沒有這麼漂亮,寶貝,你已經進步很多了。”媽媽的鼓勵讓圓圓很開心,也更有信心了。
同時,鼓勵使用的時機也是有區別的。鼓勵是在孩子表現低落的時候也給予,孩子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或者當他們面對失敗時,父母也可加以鼓勵。但是稱讚就不能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稱讚和懲罰一樣,是控制的方法。
Tips:稱讚時候等於鼓勵,可視以下情況而定:
父母的目的:如果你真誠的意願視鼓勵,而不是要控制他,你的讚美就是鼓勵。
孩子的目標:如果孩子尋求稱讚是為了要大人注意他,那麼讚美反而會把孩子教成沒有主見、具有依賴性。如果孩子傾向于追求權力或報復,讚美反而會使他們挫折不安,原因使他們心中想要做的使反抗和擺平。
孩子接受讚美的方式:如果孩子對這個稱讚本來就沒有期盼或要求,那麼這個讚美就是鼓勵。
鼓勵孩子的時候,不要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加上價值判斷。很多的時候我們用使用積極的判斷和積極的評價,而這種評價顯示了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和意見,而不是幫助孩子相信自己。
編輯推薦:
父母誇獎孩子有大學問
到底該不該誇孩子漂亮?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