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兒童具有攻擊性的真正原因

很多情況下, 他們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或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氣憤, 於是就採取最簡單和直接的方式——攻擊。

有研究證明, 挫折是引起孩子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 嘗試、努力遭遇失敗或者受到別人侵犯的時候, 最容易爆發攻擊性行為。 比如, 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玩的時候, 別的小朋友干擾了他, 搶走了他的玩具, 孩子會採用口頭的或身體的攻擊性行為對付侵犯者。

長期得不到關注也會引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孩子被家長忽略後, 會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大人的關注和自我的滿足。

比如, 有的孩子通過製造麻煩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當孩子感到自己無能, 希望獲得權力時, 也可能通過攻擊他人以表現自己的強大, 滿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 孩子無法從別的方面得到表揚和重視時, 通過打架而“出名”, 讓家長重視, 使同伴懼怕, 就成了孩子獲得“成就感”的管道。

孩子攻擊性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但決不可助長。 有些家長害怕孩子吃虧, 不但不控制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還鼓勵孩子用武力去解決問題:“誰敢欺負你, 你就打他!”“別人打你, 你為什麼不還手?”事實證明, 攻擊性強的孩子在社會交往方面、人格發展方面都會比別的孩子遭遇更多的困難。 如果孩子陷入“挫折——攻擊——不良心態滿足——再次挫折”的惡性循環當中,

會導致嚴重的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

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的嚴重後果, 這比把別人打傷或被人打傷要可怕得多。 這是關係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完善的重要問題。 説明孩子學會用恰當的方式獲得成功、滿足願望和發洩情緒才能真正讓孩子“不吃虧”。

遇到孩子有攻擊性的傾向, 家長該怎麼做呢?

a.傾聽孩子, 明白孩子想要什麼。

運用反映式傾聽的策略, 發現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真正原因。 把焦點放在“孩子究竟想得到什麼”上面, 而不是僅僅探究“孩子為什麼這樣”。 比如, 孩子總是侵犯小弟弟, 那麼父母得弄清楚孩子這樣做是否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或是想控制他人,

而不僅僅判斷孩子是出於嫉妒還是缺乏自信。 只有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 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適當的滿足, 解決他的“心病”。

4歲的提姆把小朋友瑪麗請到家裡玩。 開始提姆對小客人還挺友好, 但不一會兒他就開始搶瑪麗手裡的玩具, 還把瑪麗推倒, 不讓她碰自己的木馬。 媽媽對提姆說:“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對待小朋友。 瑪麗也不喜歡你傷害她。 ”這樣批評了提姆幾次, 仍不奏效。 媽媽就採取了反映式傾聽的策略, 當媽媽問提姆是否覺得對瑪麗的關注太多時, 提姆回答說:“我以為你更喜歡瑪麗。 ”媽媽向提姆解釋, 提姆是爸爸媽媽最愛的孩子, 瑪麗是她的父母最愛的孩子。 當提姆心裡的疑慮消除後, 他滔滔不絕地說起他的好朋友瑪麗的事情來。

後來的半天, 兩個孩子再沒有打過架。

b.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 教會孩子正確的行為。

使用溫和的管束和懲罰措施, 如, 自然或邏輯後果、批評、暫時隔離等往往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但家長同時要告訴孩子正確的替代方法, 否則孩子就無從改正。 “不搶, 我怎麼能得到那個玩具呢?”因此, 家長除了要堅決採取措施停止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讓他體會到不良的後果, 還需要教會孩子恰當的滿足自己的方式。

5歲的龍龍因為媽媽不讓看電視, 發脾氣把自己的玩具變形金剛摔壞了, 媽媽說:“你不高興可以砸枕頭, 不可以砸玩具。 ”而且告訴他:“我不會再給你買新的, 你自己把玩具砸壞了,

就只能玩壞的。 ”

7歲的傑克和11歲的保羅打架, 爸爸把他們倆分別送進兩個衛生間暫時隔離。 隔離過後, 爸爸讓他們重複一遍在家裡玩的規則, 並警告說:“如果再打架, 就取消週末一起出去釣魚的計畫。 ”

實際上, 培養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時, 也對家長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父母需要時常檢點自己的言行, 看自己有沒有成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別把這看作負擔, 我們應該心存感激, 因為孩子的存在督促我們進入完善自我的新的歷程,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 快樂將成倍增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