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案例分析:如何定位小孩教育?小孩教育問題, 麻煩就越來越多。 為此, 作為家長、老師再不得不思考自己的使命, 我們總不能不管自己的孩子吧?那麼, 我們就得把小孩教育作一個恰當的定位。
目前對教育有三個層次的定位。
1、即小學教育, 或稱基礎教育, 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識基礎和作好初步生活準備的教育。 通常指一個國家學制中的第一個階段的教育, 物件一般為6~12歲兒童。
2、在初等教育基礎上繼續實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 實施中等教育的各類學校為中等學校,
3、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教育, 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
小學和中學(初中)一共九年, 稱為義務教育。
那麼小孩教育是什麼?
絕大多數人並不十分清楚, 至少有些模糊, 很多人想當然認為就是孩子小時候的教育。
其實, 小孩教育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難道教育不是小孩教育的全部嗎?
教育, 是每一個家長, 包括父親、母親終生的神聖使命。
這裡也隱含著這一層意思, 每一個成年人也要同時終身受教育。
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含義, 也是小孩教育的應然狀態。
因此, 家長千萬不要站在旁邊對自己小孩的老師, 指手畫腳, 好像老師才是自己孩子教育的承擔者。
老師也不要再去過多指責學生家長, 好像學生教育不好, 完全是家長過去沒有教育好, 現在的惡果是家長造成的。
家長、老師和孩子(學生), 應該是同一戰壕的戰友, 共同應對教育, 形成一個牢靠的共同體, 這就是教育整體性基本要求。
這個整體性, 還是回到人本身來理解。
人是社會的人, 離開了社會性, 單個人是沒有意義的, 無論家長、老師, 還是小孩(學生), 都一樣, 這就是教育只能是社會教育的必然性。
那種脫離社會性, 單獨談自己的私利的教育,
一旦大家都看出清楚怎麼回事, 那種搞法顯然長久不了, 或者自欺欺人而已。
我們每一個家長, 每一個老師, 都有教育小孩的使命、責任和義務。 在此基礎上, 不論是在小孩在學齡前, 在小學中學, 在高中(或者中等職業學校), 以至於在大學, 哪怕工作以後, 教育的內在含義是一致的,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 沒有高低之分, 都是為了讓孩子, 為了所有的孩子, 為了所有的學生, 為了所有的人包括自己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一個首先懂得做人, 然後知道怎麼做事的人。
這就是小孩教育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