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最敏銳的觀察者
要提高孩子的道德智商不能只讓他們背誦條規, 而應讓他們在與人相處, 處事待人中的實踐中不斷提升這種意識。 影響孩子道德智商的主要因素很多, 父母是其中最主要的, 因為父母的道德行為盡在孩子的眼中, 並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 因此, 父母可以通過孩子表露出的某種不合適行為中發現自己的缺陷,
問題初始教育就要跟上
譬如:一些六七個月的孩子愛淘氣, 喜歡喝完牛奶就扔奶瓶, 聽奶瓶摔在地上的聲音。 面對這種情況, 父母應該怎麼做?是幫他收拾, 還是申斥打罵他?正確的方法是, 當孩子喝完最後一口牛奶就拿走奶瓶, 並一邊跟他說話或洗臉。 就這樣漸漸地, 孩子就沒有興趣丟奶瓶了。 也就是說, 從事情發生的第一天起, 就要開始教育孩子, 並讓他知道什麼該做, 什麼不能做。
入學前後, 良知啟蒙階段
在小孩上小學前後, 這時, 小孩開始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性格, 建立自己的一套道德觀。
許多新知識以書本、音樂、美術和運動等形式, 不斷激發孩子的興趣。 孩子們也開始接觸教他們知識的老師。 處於這樣精力充沛的年齡的小孩, 對新鮮事物甚感好奇。 好奇和學習心極強, 甚至令父母“追不上”、“吃不消”。 但由於小孩正處於學習和啟蒙的階段, 父母更應謹慎地理解小孩探索新事物的方式。
相比知識, 品格更重要
無論孩子的成績有多好, 無論他懂多少道理, 最重要的是, 父母應教他怎樣做個好人。
“人生有三樣東西是重要的。 第一是善良, 第二是善良, 第三還是要善良。 ”因此, 我們這一生要堅持的, 就是做個善良的人, 繼續幫助我們孩子。 同時, 堅持已所不欲, 勿施於人。 謹記:品格勝於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