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一般都知道“抗生素”這個詞, 也聽說了不能濫用抗生素, 可孩子得了病, 最要緊的是趕快治好, 只要藥能治病, 哪裡還顧得上醫生和專業人士的忠告。 目前在兒童疾病, 包括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 由於醫生或父母的原因, 仍存在著種種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現象。
抗生素該怎麼用?
針對以上存在的抗生素使用誤區, 下面簡要介紹抗生素使用原則。 但是, 由於小兒病情的多樣性及多變性, 孩子生病, 還是應到醫院就診, 由醫生根據病情作出診斷並給予相應治療。
由醫生來判斷是否應用抗生素
發熱、腹瀉是兒童常見的症狀, 可由多種原因, 包括感染性與非感染性所致, 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 病原菌可能為病毒、細菌、支原體等, 對上述症狀的原因作具體分析, 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兒患病應看醫生, 由醫生根據小兒病史、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狀況, 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作出診斷, 根據診斷由醫生確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療。 通常, 在常見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 由細菌、支原體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 而病毒(兒科上呼吸道感染、嬰幼兒腹瀉常見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則不需使用抗生素。 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誤區
孩子得病, 父母往往焦急萬分, 總是希望能馬上用藥且立即見效, 由於對抗生素認識的誤區,
一、不就診, 隨意服用家中現有抗生素, 缺乏選擇性;
二、發熱即是有炎症, 就應該使用"消炎藥"。 有的父母急匆匆帶著高熱的孩子到醫院就診, 並告訴醫生在家已經服用抗生素了;有些父母就診時強調, 孩子發熱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三、隨意停服或間斷服用, 認為不發熱即為病癒, 或為省事不按藥物說明服藥, 隨意減少用藥次數;
四、幾種抗生素同時服用或頻繁換藥;
五、預防用藥, 認為孩子病了, 用上抗生素就安全了, 就可以不出現合併症或併發症了。
不能盲目同時服用兩種以上抗生素
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生素同時使用稱為聯合用藥。
藥物劑量由醫生來確定
針對病原菌選藥後, 需從患兒病情、藥物在體內代謝特點、給藥順從性等方面考慮, 來決定給藥劑量及方式。 為確保抗生素很好地發揮作用而不對機體產生危害, 掌握恰當的抗生素劑量是必須的, 在兒童,
抗生素治療療程因疾病種類、病情嚴重程度、對現有治療的反應等而異, 具體應諮詢醫生, 認為症狀消失即為病癒的概念是錯誤的。
病原菌不同用藥也不同
兒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 但各年齡階段、不同季節易感的病原菌不同, 另外, 發病季節及當時流行疾病狀況對臨床
診斷亦有很大作用。 通常根據臨床診斷, 醫生可以推斷病原菌的種類, 或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包括病原學檢查),
抗生素無高級與低級之分, 只有病原菌對藥物敏感與不敏感之分, 以價格判斷藥物好壞、高級低級是沒有道理的。
一般不需預防用藥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目的在於預防1-2種特殊細菌侵入傷口或血液迴圈而發生感染, 部分外科手術預防用藥。 由此可見, 通常情況下不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警惕不良反應
應用抗生素應注意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毒性反應及二重感染。 過敏反應形式多樣, 輕者可出現皮疹、藥物熱、血管神經性水腫, 嚴重者哮喘,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毒性反應可見由氯黴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慶大黴素等引起的耳聾等。由於抗生素應用後殺滅或抑制了敏感細菌,未被抑制的菌種可大量繁殖,發生菌群紊亂,因而在用藥過程中有
可能出現黴菌、耐藥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種感染可為較輕的局部,如口腔、胃腸道的感染,亦有可能發展為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綜上所述,只有以科學的態度應用抗生素,才能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同時避免不良反應及耐藥菌的產生。
嚴重者哮喘,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毒性反應可見由氯黴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慶大黴素等引起的耳聾等。由於抗生素應用後殺滅或抑制了敏感細菌,未被抑制的菌種可大量繁殖,發生菌群紊亂,因而在用藥過程中有
可能出現黴菌、耐藥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種感染可為較輕的局部,如口腔、胃腸道的感染,亦有可能發展為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綜上所述,只有以科學的態度應用抗生素,才能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同時避免不良反應及耐藥菌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