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判斷孩子氣質 父母必須知道的5項原則

瞭解了什麼是兒童的氣質後, 你是否想知道兒童的氣質都包括哪些方面呢?在詳細談論氣質測評維度之前, 我們不妨先來明確一下, 判斷孩子的氣質, 父母必須要知道的5項原則。

原則1: 每個孩子天生都具有固有的獨特氣質

每個孩子都具有與眾不同的一面, 但孩子的行為或反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貫性, 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下, 父母可以通過孩子以往的表現預測其可能出現的行為或反應模式。 有的孩子很喜歡和爸爸玩“開飛機”遊戲, 而有的孩子事先就認定這是會讓人眩暈的遊戲,

還沒開始玩就會嚇得大聲尖叫, 強烈抗拒玩這種方式的遊戲。 由此可見, 不同的孩子對同一事物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 而這是由每個孩子固有的生物學因素決定的。 當然, 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反應與其父母或祖父母相似, 這表明遺傳因素的影響也很大。

${FDPageBreak}

原則2: 兒童氣質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反應

如果說智力是孩子認知能力的反映, 氣質則與孩子的行為、情緒有著密切的關聯。 平時多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方式和情緒反應, 能幫助我們掌握孩子所獨有的氣質。 當然, 孩子的行為並不總是一致的, 即便是平常愛和媽媽唱反調的孩子, 心情愉快時偶爾也會變得很聽話。 長期與孩子共處而且思慮周全的父母,

可以大致預測到孩子在通常情況下會有什麼反應, 表現出什麼樣的情緒。 這種可預測的、一貫的行為模式是判斷兒童氣質最重要的標準。

氣質研究人員認為氣質也會影響人們對人、對事以及對世界的認知。 作為行為誘因的思想或內在情感、認知等都會受到氣質的影響。 也就是說, 氣質不同的人, 即便是面對同樣的事情, 他們的感覺、看法或行為反應也會有所差異。

${FDPageBreak}

原則3: 氣質在個人遭遇變化或精神有壓力時會表現得更加明顯

難見真情我們是否也可以講到, 氣質不同的人, 即便是面對同樣的事件常言道:患難見真情。 我們也可以認為: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的態度和反應模式能夠體現出他的性格本質。 同理, 兒童的氣質在孩子遭遇到變化或是在精神承受壓力的時候,

往往會表現得更為明顯。

通過觀察孩子對待變化的反應, 可以驗證這一點。 比如一對姐妹轉學到新學校, 她們要適應陌生的教學環境, 還要和陌生的同學相處。 仔細觀察兩姐妹在1~2個月適應期中的表現, 就能準確地掌握她們倆的氣質。 其中一個孩子很快就適應了學校的生活, 有時還帶新朋友到家裡玩;可是另外一個孩子卻不能快速融入學校生活, 一連好幾天早上都哭鬧著不願去上學。 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 兩個孩子的氣質更加明顯地表現了出來。

通過觀察孩子應付考試的表現, 也可以初步瞭解孩子的氣質。 有的孩子從開考前一個月就開始擔心考試;有的孩子雖然心裡老惦記著考試,

卻不知道如何制訂學習計畫才好, 顯得有些手忙腳亂;有的孩子則沒有任何計畫, 還是一如既往毫無顧慮地玩耍;有的孩子會非常放鬆地享受屬於自己的娛樂時間, 但到了適當的時候就會有條不紊地進行考前複習, 等等。

${FDPageBreak}

原則4: 氣質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第四個原則至關重要, 因為這一原則忠告父母們:“試圖改變孩子氣質的努力是徒勞的”。 兒童的氣質與生俱來, 有些甚至是遺傳的, 想要改變它非常難——當然也並不是說這種改變完全不可能。 對於什麼樣的氣質可以改變, 以及改變空間有多大的問題, 本書在後續章節中會有論述。 但是在這裡我們必須認清一點, 就是如果父母試圖改變孩子的氣質,

結果往往只會讓孩子和父母都感到失望, 而且孩子的發展方向很有可能與父母期望的方向南轅北轍。 我們不妨看看下面的事例。

剛滿3歲的膽小型孩子蔡琳在遊樂場呆呆地看著同齡的孩子們玩耍。 一起來遊樂場的鄰家孩子梅梅, 雖然比蔡琳小6個月, 卻對各種新鮮遊戲絲毫沒有害怕之意, 他徑直跑到滑梯前, 抓住扶手試圖爬上去。 蔡琳的母親在旁邊看著這一切, 心急如焚, 脫口就向蔡琳說道:

“蔡琳, 你怎麼傻乎乎地呆在那裡一動不動呀?你看妹妹都爬上滑梯了, 你也趕快去一起玩吧。 ”蔡琳聽到這些話時, 很可能自尊心大大受挫, 感到自卑。 她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壞性格”的孩子, 總惹媽媽生氣, 並最終認定自己是個不值得媽媽疼愛的壞孩子, 結果會更加封閉自己,變得更為膽小怕事。

${FDPageBreak}

原則5: 父母應當對孩子進行“適合氣質的養育”

上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從事兒童氣質研究的切斯(Chess)博士和湯瑪斯(Thomas)博士在探索適合兒童氣質的養育方法時,提出了“最佳適配狀態”的新概念。所謂最佳適配狀態,指的是父母和周圍生活環境對孩子的期望或要求、為孩子提供的機會等因素恰好與孩子的氣質達到了“良好契合”的狀態。當孩子的氣質與父母的期望和諧一致、達到“良好契合”時,孩子的發展前景往往是令人樂觀的;相反,當孩子的氣質與父母的期望相背離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則會出現各種矛盾衝突和問題行為。

有的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不好養,他們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惹出一些麻煩來,讓父母煞費苦心。每當有家族聚餐時,這些孩子的父母總是提心吊膽,生怕孩子又會惹事。但無論父母如何擔心,孩子還是會趁大人不注意時四處亂跑,打翻調料碗,而受到騷擾的客人會有意無意地指責孩子的父母管教無方。面對他人責備的目光,這些孩子的父母不禁感到委屈與厭煩,甚至會想:“這個小傢伙存心讓我丟臉!氣死我啦!”如此下去,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會漸漸疏遠。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想法一直困擾著許多父母,使他們飽嘗為人父母的艱辛。因此,如何根據孩子的氣質,進行遵循氣質的科學撫養,是所有父母必須面對的緊迫課題。

${FDPageBreak}

知識連結 1

對氣質的普遍誤解

誤區一:氣質有好壞之分

氣質本身是一個價值中立的概念。也就是說,氣質本身沒有好與壞之分,具有獨特氣質的孩子在性格上沒有優劣之分,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誤區二:氣質與行為障礙或精神疾病有關聯

氣質不是導致行為障礙或精神疾病發生的直接因素,只有長期對孩子進行與其氣質不相適應的撫養,才會誘發矛盾、孩子的反抗和內在的不適應,並最終導致孩子出現問題行為。

誤區三:兒童的氣質和成人的性格是兩個基本相同的概念

成人的性格包括孩童時期的氣質,因此它是一個更為複雜的概括性概念。從理論上講,性格是一個人孩童時期的氣質與在成長過程中所附加的環境因素、經驗因素等有機結合而形成的複雜混合體。人類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接受教育和聆聽他人的忠告,受到諸多後天因素的影響,並據此適當改變自己。人類是自律性的存在,成人能夠掩蓋自身原有的某些氣質,甚至會做出一些改變,以氣質的積極面去掩蓋其消極面。因此可以說氣質是性格的生物學基礎,我們在研究氣質時,應該選擇受環境影響最小的幼兒時期的兒童作為研究物件。

誤區四:適合氣質的教育等同於縱容教育

這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氣質非常容易產生的誤解之一。實際上,成功的教育絕不是縱容的教育(第8章將會詳細探討這一問題)。適合氣質的教育並不是要求父母容許兒童不順從和不禮貌。事實上,父母有責任教會孩子適應和融入社會。與成功的教育相反的是,忽視氣質的教育會導致兒童叛逆和自律能力弱,最終父母和孩子只會嘗到教育失敗的苦果。

結果會更加封閉自己,變得更為膽小怕事。

${FDPageBreak}

原則5: 父母應當對孩子進行“適合氣質的養育”

上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從事兒童氣質研究的切斯(Chess)博士和湯瑪斯(Thomas)博士在探索適合兒童氣質的養育方法時,提出了“最佳適配狀態”的新概念。所謂最佳適配狀態,指的是父母和周圍生活環境對孩子的期望或要求、為孩子提供的機會等因素恰好與孩子的氣質達到了“良好契合”的狀態。當孩子的氣質與父母的期望和諧一致、達到“良好契合”時,孩子的發展前景往往是令人樂觀的;相反,當孩子的氣質與父母的期望相背離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則會出現各種矛盾衝突和問題行為。

有的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不好養,他們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惹出一些麻煩來,讓父母煞費苦心。每當有家族聚餐時,這些孩子的父母總是提心吊膽,生怕孩子又會惹事。但無論父母如何擔心,孩子還是會趁大人不注意時四處亂跑,打翻調料碗,而受到騷擾的客人會有意無意地指責孩子的父母管教無方。面對他人責備的目光,這些孩子的父母不禁感到委屈與厭煩,甚至會想:“這個小傢伙存心讓我丟臉!氣死我啦!”如此下去,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會漸漸疏遠。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想法一直困擾著許多父母,使他們飽嘗為人父母的艱辛。因此,如何根據孩子的氣質,進行遵循氣質的科學撫養,是所有父母必須面對的緊迫課題。

${FDPageBreak}

知識連結 1

對氣質的普遍誤解

誤區一:氣質有好壞之分

氣質本身是一個價值中立的概念。也就是說,氣質本身沒有好與壞之分,具有獨特氣質的孩子在性格上沒有優劣之分,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誤區二:氣質與行為障礙或精神疾病有關聯

氣質不是導致行為障礙或精神疾病發生的直接因素,只有長期對孩子進行與其氣質不相適應的撫養,才會誘發矛盾、孩子的反抗和內在的不適應,並最終導致孩子出現問題行為。

誤區三:兒童的氣質和成人的性格是兩個基本相同的概念

成人的性格包括孩童時期的氣質,因此它是一個更為複雜的概括性概念。從理論上講,性格是一個人孩童時期的氣質與在成長過程中所附加的環境因素、經驗因素等有機結合而形成的複雜混合體。人類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接受教育和聆聽他人的忠告,受到諸多後天因素的影響,並據此適當改變自己。人類是自律性的存在,成人能夠掩蓋自身原有的某些氣質,甚至會做出一些改變,以氣質的積極面去掩蓋其消極面。因此可以說氣質是性格的生物學基礎,我們在研究氣質時,應該選擇受環境影響最小的幼兒時期的兒童作為研究物件。

誤區四:適合氣質的教育等同於縱容教育

這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氣質非常容易產生的誤解之一。實際上,成功的教育絕不是縱容的教育(第8章將會詳細探討這一問題)。適合氣質的教育並不是要求父母容許兒童不順從和不禮貌。事實上,父母有責任教會孩子適應和融入社會。與成功的教育相反的是,忽視氣質的教育會導致兒童叛逆和自律能力弱,最終父母和孩子只會嘗到教育失敗的苦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