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 目前多認為腸癌的發病是遺傳、環境、飲食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腸粘膜上皮發生不典型增生及癌變有關,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死亡率較高, 預後不良。
中醫中無腸癌一詞, 現在研究發現腸癌與傳統中醫中“症瘕”、“積聚”、“髒毒”、“腸覃”、“鎖肛痔”等疾病描述相似。
中醫對腸癌的認識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那時就已經對其病因病機進行過詳細的描述, 此後歷代醫學從不同側面對本病的認識及治法作了進一步的探索和補充, 至明清時代, 中醫學對此病已有了相當全面的認識。
蒙古醫學理論認為腸癌發病是因為在肝臟未運化之精華所產生惡血流, 滯留於腸的某一薄弱處, 再與赫依相混, 進而由赫依, 血熱致使腸管受損所致, 屬聚合性慢性病。
Tips-赫依是蒙古醫學理論用語, 蒙醫以“赫依”、“希拉”、“巴達幹”三根的關係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 所謂“赫依”, 是指各種生理功能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