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涼膈散的功效是什麼

養生之道網導讀:

涼膈散的功效是什麼。 涼膈散, 中醫方劑名。 那麼涼膈散的功效是什麼?下面就詳細介紹下涼膈散的功效, 一起來看看吧。

【方劑名】

涼膈散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川大黃、樸硝、甘草各600g, 山梔子仁、薄荷葉(去梗)、黃芩各300g, 連翹1250g。

【用法】

上藥為粗末, 每服二錢(6g), 水一盞, 人竹葉七片, 蜜少許, 煎至七分, 去滓, 食後溫服。 小兒可服半錢, 更隨歲數加減服之。 得利下止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

涼膈硝黃梔子翹, 黃芩甘草薄荷饒, 竹葉蜜煎療膈上, 中焦燥實服之消。

【方解】

積熱鬱滯上、中二焦所致。 積熱鬱滯胸膈,

郁而不達, 則身熱不已, 胸膈煩熱;火熱上沖, 則面赤唇焦, 口舌生瘡;積熱日久, 傷津化燥, 則便秘溲赤;舌紅苔黃, 脈滑數, 為實熱內積之象。 治宜清上瀉下並舉, 以清泄膈熱。 方中重用連翹, 清熱解毒, 以清透胸膈鬱熱於上, 為君藥。 黃芩清熱泄火, 以清胸膈肺熱見長;梔子清三焦之火, 引熱下行;大黃、芒硝通腑瀉熱, “以瀉代清”, 為臣藥。 薄荷、竹葉外散內清, 清散鬱熱於上, 為佐藥。 甘草、白蜜益胃生津潤燥, 以緩硝、黃之峻下之力, 為佐使藥。 諸藥合用, 清上瀉下並行, 使鬱熱從前後分消, 體現了“以瀉代清”之法。

【功效與作用】

瀉火通便, 清上泄下。

【主治】

上中二焦積熱證。 身熱口渴, 面赤唇焦, 胸膈煩熱, 口舌生瘡, 或咽痛吐衄, 便秘溲赤, 舌紅苔黃, 脈滑數。

【配伍特點】

清上與瀉下並行, 瀉下是為清解胸膈鬱熱而設。 “以瀉代清”。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上中二焦積熱證的常用方。 臨床以胸膈煩熱, 面赤唇焦, 煩躁口渴, 舌紅苔黃, 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治療咽喉炎、口腔炎、急性扁桃體炎、膽道感染、急性黃疸性肝炎等屬上中二焦積熱, 聚於胸膈者。

【加減化裁】

若熱結壅阻上焦, 大便不燥者, 去樸硝, 加桔梗、石膏以清熱涼膈。

【使用注意】

體虛患者及孕婦, 忌用或慎用本方。

【文獻摘要】

1、《成方便讀》:以大黃、芒消之蕩滌下行者, 去其結而逐其熱, 然恐結邪雖去, 尚有浮游之火, 散漫上中, 故以黃芩、薄荷、竹葉清澈上中之火, 連翹解散經絡中之餘火, 梔子自上而下, 引火邪屈曲下行,

如是則有形無形、上下表裡諸邪, 悉從解散。

2、《醫方集解》:此上中二焦瀉火藥也。 熱淫於內, 治以鹹寒, 佐以苦甘, 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於上, 而以大黃、芒消之猛利推蕩其中, 使上升下行, 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 病在膈, 甘以緩之也。

3、《古方選注》:薄荷、黃芩, 從肺散而涼之;甘草從腎清而涼之;連翹、山梔, 從心之少陽苦而涼之;山梔、芒消, 從三焦與心包絡瀉而涼之;甘草、大黃, 從脾緩而涼之;薄荷、黃芩, 從膽升降而涼之;大黃、芒消, 從胃與大腸下而涼之。 上則散之, 中則苦之, 下則行之, 絲絲入扣, 周遍諸經, 庶幾燎原之場, 頃刻為清虛之腑。

以上就是涼膈散的一些知識, 想要瞭解更多的中醫方劑, 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中醫養生頻道。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