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這個病名中醫文獻上雖然沒有, 根據它的臨床表現, 主要屬於中醫“瘕”範疇, 它與兩千年前中醫古籍《內經》中記載的“石瘕”很相似, 主要與感受風寒, 鬱怒氣滯及氣虛血滯有關(瘕:中醫指腹腔內結塊的病)。
我們採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及分期治療的方法, 治療原則以活血化淤, 軟堅散結為主, 佐以行氣化痰, 兼調寒熱。 同時, 必須根據患者體質的強弱, 具體病情隨證施治。 主要分為氣滯、血淤、痰濕、濕熱4種證型, 各種證型相同的表現是子宮有積塊, 質硬, 較小者常於婦科檢查及B超時發現, 不同的表現和治法如下:
⑴氣滯證 主要表現為伴小腹疼痛, 痛無定處, 小腹脹滿, 苔薄潤, 脈沉弦。 治法為行氣導滯, 活血消。 方藥用香棱丸(木香, 丁香, 三棱, 枳殼, 莪術, 青皮, 川楝子, 小茴香)。
⑵血淤證 主要表現為疼痛拒按, 面色晦黯, 肌膚乏潤, 月經量多或夾血塊, 口幹不欲飲, 舌紫黯或邊有淤點, 脈沉澀。 治法為活血散結, 破淤消 。 藥用桂枝茯苓丸(桂枝, 茯苓, 丹皮, 芍藥, 桃仁)加三棱、莪術。
⑶痰濕證 主要表現為小腹時或作痛, 或伴月經不調, 帶多色白, 胸脘滿悶, 舌質淡暗苔白膩, 脈弦細而滑。 治法為理氣化痰, 破淤消 。 方藥用開郁二陳湯(制半夏, 陳皮, 茯苓, 青皮, 香附, 川芎, 莪術, 木香, 檳榔, 甘草, 蒼術, 生薑)。
⑷濕熱證 主要表現為帶多色黃或臭穢, 小腹及腰骶部疼痛而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