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黎明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一、黎明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1. INS拮抗激素水準升高及INS抵抗增加2. 胰島素不足導致黎明現象3. 血液迴圈差導致黎明現象

二、如何預防黎明現象

1. 餐前注射胰島素預防黎明現象2. 隔段時間測血糖預防黎明現象

三、黎明現象的治療方法

1. 在飲食療法基礎上增加餐次2. 在服用降糖藥同時睡前增加用一次胰島素

黎明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1、INS拮抗激素水準升高及INS抵抗增加

有人測定DMDP患者黎明時的血清生長激素(GH)、皮質醇、胰高糖素及兒茶酚胺等水準高於無DP的糖尿病(DM)患者,且用藥物抑制上述拮抗激素的分泌可控制DMDP。

大多數研究表明DMDP患者清晨血清GH水準升高為DP的主要原因,有人發現健康老年人GH分泌明顯減少,其基礎分泌僅為青年人的30%,且無明顯DP發生。 有人對INS完全缺乏的IDDM並DP患者夜間持續輸注葡萄糖(GS)和INS,發現維持其穩定的夜間血清INS水準于黎明時所需的INS輸注速率加大,即機體對血清INS的廓清率增加。 也有人用GS鉗夾試驗對DMDP患者夜間持續輸注GS和INS,結果發現維持其夜間穩定的血糖水準于黎明時分所需要的INS量增加,可能與黎明時患者的INS拮抗激素分泌增加和機體對INS的廓清率增大有關。 如患者的精神狀態、黎明時的覺醒及睡眠深度等均可影響黎明時的血糖水準。

2、胰島素不足導致黎明現象

清晨血漿胰島素水準降低。 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有類似的晝夜節律,即清晨對胰島素需要量增加,血糖正常與否取決於有無足夠的胰島素,正常人可通過增加內源性胰島素分泌來代償,而糖尿病人則因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或決定不足表現為高血糖。

胰島素的拮抗激素如生長激素、糖皮質激素、兒茶酚安等都存在黎明前或清晨分泌高峰,導致胰島素相對不足加重,而發生黎明高血糖現象。 如患者的精神狀態、黎明時的覺醒及睡眠深度等均可影響黎明時的血糖水準。

3、血液迴圈差導致黎明現象

糖尿病患者常會合併血管病變,下肢血管是較常受累及的血管之一,仔細觀察下肢的症狀就可早期發現下肢血液迴圈障礙,常見症狀包括下肢疼痛、皮膚顏色異常、肌肉痙攣等。

糖尿病患者出現下肢血液迴圈變差的症狀應及時處理,避免進一步加重導致殘疾。 當下肢血液迴圈變差時,糖尿病患者在進行行走較短一段距離後,會出現小腿部或大腿部疼痛的症狀,多發生於小腿部,有時可伴有肌肉抽搐,即俗稱的小腿抽筋。

如何預防黎明現象

1、餐前注射胰島素預防黎明現象

醫生指出“黎明現象”導致的空腹血糖升高可以通過睡前加用中效胰島素、調整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用量來解決。 常用的方法是:中青年患者可于晚餐前注射一次6~8個單位的胰島素;而老年患者可于臨睡前注射一次4~6個單位的胰島素。 胰島素的選擇應以速效、作用時間短的劑型為宜。 但同時醫生也指出,清晨空腹血糖升高時不要輕易加服降糖藥,而應該先搞清楚引起清晨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然後在專科醫生指導下調整降糖藥物或胰島素的劑量,以避免低血糖發生而危及生命。

2、隔段時間測血糖預防黎明現象

一般情況下我們建議測試早餐前、早餐以後2小時、午餐前、午餐後2小時、晚餐前、晚餐後2小時、夜裡3點七個時間段血糖或者午夜加測一次,如果白天都正常,就只是夜間和清晨血糖高那就要考慮“黎明現象”,如果想要進一步準確判斷,可以夜間每隔一到2小時測一次血糖,如果血糖3-9點高,其他時間正常就是黎明現象。

黎明現象的治療方法

1、在飲食療法基礎上增加餐次

該病患者在堅持使用一般飲食療法的基礎上可適當地增加餐次(一日可安排4~5餐),同時,在晚上臨睡前的一個小時左右應加餐1次,可少量吃些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食物,如一杯牛奶、一小碗稀飯或幾片麵包等。

這樣將有助於提高患者夜間胰島素的分泌量和敏感性,避免其出現糖尿病“黎明現象”。

2、在服用降糖藥同時睡前增加用一次胰島素

該病患者在常規服用降糖藥的同時應在晚餐前或臨睡前加用一次胰島素。 常用的方法是:中青年患者可于晚餐前注射一次6~8個單位的胰島素;而老年患者可于臨睡前注射一次4~6個單位的胰島素。 胰島素的選擇應以速效、作用時間短的劑型為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