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太苛刻孩子容易自殘

據估計, 在一般族群中, 有4%曾有過自殘的經驗, 1%達到嚴重程度。 在求診精神科的自殘族群中, 70%割傷自己的皮膚, 可能是手掌、手腕、手臂或大腿等等, 其他常見的方式包括撞頭、捶手、香煙燙、絕食等等。

父母要求過苛的孩子容易自殘

當看到家人、朋友出現自殘行為, 首先要問:是什麼樣的動機造成的?根據國際精神醫學界, 自殘行為大致歸納為七種動機:

一、調節情緒

這是自殘者最常想達到的一種效果。 當個人有太多負面情緒, 包括對外界憤怒、強烈的焦慮或挫折感, 就可能把自殘當成應對壓力的方式。

特別是求學的青少年和兒童, 因表達、處理情緒能力還未發展成熟, 常用自殘行為來減輕負面情緒, 家長和教師應多注意。

二、自我懲罰

對自己較無自信, 或容易自責的人, 會用自殘來表達對自己的憤怒, 以及懲罰自己的不是之處。 如果父母給予孩子過度要求與批評, 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一個過度嚴苛, 讓孩子變得自卑, 未來遭遇挫折或表現達不到父母要求時, 容易用自殘來懲罰自己。

三、影響人際

自殘者身邊不乏有關切他的家人、朋友或教師, 但自殘者每每讓關切者感到疲累、挫敗, 甚至讓人不想理會, 因為他慣以自殘行為操弄他人或吸引關心, 甚至控制身邊重要的人。

${FDPageBreak}

女人最渴望男人怎樣對待她

四、標榜獨立

當對方要自己做不想做的事, 例如親密伴侶要求分手、老闆要炒自己魷魚, 這時出現的自殘行為是為了表達獨立自主, 顯示只有自己能掌控自己, 對方是不可能控制他的。

五、抵抗解離

解離狀態(dissociation), 是當人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時, 會讓自己變得麻木, 希望能忽視痛苦。 但麻木也讓人失去活著的感覺, 因此借著自殘, 讓自己感覺痛楚, 重新取得活著的感覺。

自殘者心理有困擾

六、抵抗自殺

這項功能乍聽吊詭, 其實也合理。 當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個程度, 自殘者可能考慮自殺;在嘗試自殺前, 如果以自殘來減輕某部分負面情緒, 就可能遠離自殺。 因此, 自殘或許是自殺的保護因數, 提醒自己或他人, 的確有心理困擾, 必須積極面對與處理。

七、追求刺激

人體受傷時, 腦部同時分泌“腦內啡”(endorphin), 讓人產生欣快的感覺, 將痛苦驅除。 有時候, 自殘也會引發像坐雲霄飛車或高空彈跳的快感。 青少年集體公開割腕, 常常是用這種自殘行為, 一同追求快感, 並藉以建立同儕認同。

傷害身體會痛, 但自殘者常認為:“傷口一點都不痛, 心比較痛。 ”這裡的“心”, 可能就是上述七種心理原因之一。

面對自殘者, 其家人和親友應將眼光從不痛的傷口, 轉移到會痛的心, 找機會傾聽自殘者描述他們所面對的困境, 支持他的情感與想法, 陪伴他們用正向的方式解決問題。 許多自殘者也同時患有抑鬱症、焦慮症, 或精神分裂症等等, 如果自殘者或關懷者遇到困難, 應找專人協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