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和發病機制]
確切的病因不清楚。 與下列導致慢性支氣管炎的因素有關。
一、吸煙 為重要的發病因素, 煙草中含焦油、尼古丁和氫氰酸等化學物質, 可損傷氣道上皮細胞, 使纖毛運動減退和巨噬細胞吞噬功能降低;支氣管粘液腺肥大、杯狀細胞增生, 粘液分泌增多, 使氣道淨化能力下降;支氣管粘膜充血水腫、粘液積聚, 容易繼發感染, 慢性炎症及吸煙刺激粘膜下感受器, 使副交感神經功能亢進, 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 氣流受限。 煙草、煙霧還可使氧自由基產生增多, 誘導中性粒細胞釋放蛋白酶,
二、職業性粉塵和化學物質 當職業性粉塵及化學物質, 如煙霧、過敏原、工業廢氣及室內空氣污染等, 濃度過大或接觸時間過長, 均可能產生與吸煙無關的COPD。
三、空氣污染 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氣等損傷氣道粘膜和其細胞毒作用, 使纖毛清除功能下降, 粘液分泌增加, 為細菌感染增加條件。
四、感染 感染是COPD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病毒、細菌和支原體是本病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 病毒主要為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細菌感染以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及葡萄球菌為多見。
五、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蛋白水解酶對組織有損傷、破壞作用;抗蛋白酶對彈性蛋白酶等多種蛋白酶具有抑制功能。 其中α1-抗胰蛋白酶是活性最強的一種。 蛋白酶和抗蛋白酶維持平衡是保證肺組織正常結構免受損傷和破壞的主要因素。 蛋白酶增多或抗蛋白酶不足均可導致組織結構破壞產生肺氣腫。 六、其他 如機體的內在因素、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營養、氣溫的突變等都有可能參與CDPD的發生、發展。
[病理改變]
CDPD的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的病理變化。
支氣管粘膜上皮細胞變性、壞死, 潰瘍形成。 纖毛倒伏、變短、不齊、粘連, 部分脫落。 緩解期粘膜上皮修復、增生、鱗狀上皮化生和肉芽腫形成。
[病理生理]
在早期, 一般反映大氣道功能的檢查如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最大通氣量、最大呼氣中期流速多為正常。 但有些患者小氣道功能已發生異常。 隨著病情加重, 氣道狹窄, 阻力增加, 常規通氣功能檢查可有不同程度異常。 緩解期大多恢復正常。 隨疾病發展, 氣道阻力增加、氣流受限成為不可逆。 慢性支氣管炎併發肺氣腫時, 視其嚴重程度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早期病變局限於細小氣道, 僅閉合容積增大, 反映肺組織彈性阻力及小氣道阻力的動態肺順應性降低。病變侵入大氣道時,肺通氣功能明顯障礙,最大通氣量均降低。隨著病情的發展,肺組織彈性日益減退,肺泡持續擴大,回縮障礙,則殘氣量及殘氣量占肺總量的百分比增加。肺氣腫日益加重,大量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受膨脹肺泡的擠壓而退化,致使肺毛細血管大量減少,肺泡間的血流量減少,此時肺泡雖有通氣,但肺泡壁無血液灌流,導致生理無效腔氣量增大;也有部分肺區雖有血液灌流,但肺泡通氣不良,不能參與氣體交換。如此,肺泡及毛細血管大量喪失,彌散面積減少,產生通氣與血流比例失調,使換氣功能發生障礙。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可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發生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最終出現呼吸功能衰竭。
反映肺組織彈性阻力及小氣道阻力的動態肺順應性降低。病變侵入大氣道時,肺通氣功能明顯障礙,最大通氣量均降低。隨著病情的發展,肺組織彈性日益減退,肺泡持續擴大,回縮障礙,則殘氣量及殘氣量占肺總量的百分比增加。肺氣腫日益加重,大量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受膨脹肺泡的擠壓而退化,致使肺毛細血管大量減少,肺泡間的血流量減少,此時肺泡雖有通氣,但肺泡壁無血液灌流,導致生理無效腔氣量增大;也有部分肺區雖有血液灌流,但肺泡通氣不良,不能參與氣體交換。如此,肺泡及毛細血管大量喪失,彌散面積減少,產生通氣與血流比例失調,使換氣功能發生障礙。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可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發生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最終出現呼吸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