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寶寶鬧情緒怎麼辦?戰略四步走讓你不心煩

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都在愉快的環境中成長, 那麼如何讓寶寶一直保有愉快的情緒呢?爸爸媽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為孩子提供一個愉快、寬鬆的成長環境。

父母的情緒愉快穩定, 在日常生活中會感染孩子, 孩子的情緒也會處於愉快的狀態。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給予所需要的愛, 這種愛既能培養孩子的愉快情緒, 也是人格建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父母若按照成人的是非判斷標準來要求孩子, 必然會對孩子限制過多, 這是不利於孩子愉快情緒培養的。

2、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

這樣會促進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緒。 對孩子百依百順, 盲目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 或者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 均以冷漠對待, 都不利於孩子合理情緒的培養。

3、幫助孩子釋放不愉快的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 不可能完全避免不愉快情緒產生, 也是沒有必要的, 關鍵是要幫助孩子通過適當的途徑來釋放它。 大多數孩子在與小夥伴玩時會感到愉快和歡樂, 因此父母就可以多為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 幫助孩子釋放不愉快情緒的時候, 也可設法轉移孩子不愉快的情緒, 避免長時間持續這種情緒。

瞭解了這樣一些知識, 那麼具體要怎麼做呢?

EQ型家長處理孩子情緒的方法共有四個步驟:接受、分享、肯定與引導、策劃。

第一步:接受

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首先要用同理心去幫助孩子描述他的感受。 同理心是從孩子的角度去分享他的看法與感受。 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截了當地說出你看到的在他臉上流露出的情緒。 例如:

“小明, 你看來有點難過。 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或者“我看到你有點怒氣。 什麼事使你生氣呀?”孩子跟所有人一樣, 他們的情緒都是有原因的, 雖然孩子未必能夠清晰地表達出來。 而且用成人的角度和標準去看, 這些原因或許不合理, 無須有情緒, 但對孩子來說, 那些理由是重要和必需的。 當改換用孩子的角度去瞭解情況時, 家長會更易接受那些原因。

有時問孩子為什麼感到傷心, 孩子未必能夠好好地回答你。

無論是怎樣的回答, 你要表現出尊重孩子的感受, 肯定地接受和認識他們的感受。 如此, 每一次的溝通都能促進親子之間的親近。 “接受”的意思是說:“我注意到你有這個情緒, 並且我接受有這個情緒的你。 ”

第二步:分享

(1)先處理情緒

當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而家長已經運用同理心使他肯與自己談下去的時候, 首先應該做的是, 幫助他們去捕捉內心的情緒。 孩子對情緒認識不多, 他們沒有足夠和適當的文字描述情緒, 因此正確表達內心的感受會有困難。 家長可以提供一些字眼幫助孩子將那種無形的恐慌和不舒適的感覺轉換成一些可以被下定義、有界限的情緒類別。 例如:“我敢說, 那使你覺得尷尬, 對嗎?”或者“你感到被人拖累了,

是嗎?”如果孩子回應上面“肯定”部分的說話, 想說出事情的內容、始末、誰人對錯等, 家長可以用話語把他帶回到正確的方向(先處理情緒)。

例如:“原來是這些使你這樣不開心。 來, 先告訴我你內心的感覺怎樣。 ”

“哦, 怪不得你這樣反應啦!你心裡現在覺得怎樣?”

幫助孩子描述他的情緒, 並不是告訴他那是應該有的感覺, 而只是單純地幫他刻畫出他當時的內心感受, 並且幫助他發展一些表達情緒的語彙。 這個階段也是很寶貴的EQ教育階段:在被拒絕或否定時的情緒是憤怒, 在心愛的玩具被打碎時的情緒是悲傷……這樣, 孩子將能更準確地把握自己的內心感受, 因而能更有效地處理情緒。 孩子越能精確地以言辭表示他的感受,

就越能掌握處理情緒的能力。 例如, 當孩子生氣時, 他可能也感到失意、憤怒、混亂、被出賣、妒忌等。 當他感到難過, 他可能也感到受傷害、被排斥、空虛、沮喪等。 認識到這些情緒的存在, 孩子便更容易瞭解和處理他所面對的事情了。 孩子需要一些時間去表達他的感受。 用點耐心, 若他正努力地說出情緒, 不要打斷他的話, 只需單純地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

這個技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先處理情緒, 再處理事情。 當孩子有足夠的情緒表達後, 家長會發現孩子的面部表情、身體語言、說話速度、音調、音量及語氣等都會有明顯舒緩的跡象。

(2)後處理事情

若上述的情緒處理得好, 孩子會平靜一點, 這時再引導孩子說出事情的細節, 好讓家長知道該怎樣進一步引導孩子。

第三步:肯定與引導

家長應該對不適當的行為設立規範,就是說,勾畫出兩個明確的範圍:一個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另一個則是不能接受或者沒有效果的東西。一個受挫的孩子會以不適當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例如打人、摔破玩具,或者辱駡別人等,家長在瞭解這些不良行為背後的情緒並且幫他描述感覺後,可以使孩子明白這些行為是不適當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情緒本身從來都沒有錯,只是情緒推動出來的行為是否恰當、有沒有效果而已。所以,因事情而產生的情緒及內心的動機總可以被肯定。也就是說,家長應表示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緒和動機。跟著,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一些較為恰當的方法來處理負面的情緒。

例一:“你對小剛拿走你的遊戲機很生氣,我明白那種感受,但你打他就不對了。你想,現在他也想打你。這樣,你倆便不能做朋友了,對嗎?”

例二:“你感到妒忌是正常的,因為妹妹比你先搶坐在車子的前座,但你用難聽的字眼罵她就不對了。因為她不會明白,下次仍會搶先,所以罵人解決不了問題。”

允許孩子保留他們的尊嚴、自尊及權利,這樣的規範會使得家庭的運作更成功。當孩子清楚了設定的規範,又有控制自己生活的概念,他就會比較少地犯錯。當他學會調整負面情緒時,就不需要家長責罰和管制。這樣,孩子會接受家長為公平、可靠的盟友,也就比較能夠讓家長與他共同解決問題了。

對6歲以下的孩子,無須深入解釋“不對”的理由,除非他主動發問。這是因為“道理”“是非”等需要運用抽象思考,是左腦的工作。而6歲以下的孩子用右腦學習,6歲以上才轉用左腦學習。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他們的感覺不是問題之所在,而不良的言行才是問題的關鍵。所有的感覺及所有的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並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接受。因此,家長的職責是對行為而不是對期望設定規範。

第四步:策劃

幫助孩子處理情緒、解決問題,就要詢問他想得到些什麼,然後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引導他去發展自己的想法,幫助他做出最好的選擇,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孩子最後會領悟到:“現在我知道自己感覺糟透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這些不舒服感覺的問題在哪裡,我應該怎樣去處理這些問題呢?”有的時候很多問題需要家長的參與才能解決,這時家長應以爽快及愉快的態度一同去做解決的工作,而不是責駡或者批評。而且要掌握一個原則:除非事情需要家長獨自處理,否則,儘量選擇有孩子參與的解決方案。

人生的每次經驗都會讓我們學到一些東西,使我們更有效地創造一個成功快樂的未來。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會抱怨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因為問題總是不斷地出現。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則不斷進步、享受人生、心境開朗、自信十足。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便應該教導他懂得這個道理,而經過上述的接受、分享、肯定和引導三個階段,現在正是恰當的時候。孩子已經知道了行為的範疇,於是家長可以用話語去引導孩子想出其他的處理方法,以便將來有類似情況出現時,孩子有更好的應付能力。

好讓家長知道該怎樣進一步引導孩子。

第三步:肯定與引導

家長應該對不適當的行為設立規範,就是說,勾畫出兩個明確的範圍:一個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另一個則是不能接受或者沒有效果的東西。一個受挫的孩子會以不適當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例如打人、摔破玩具,或者辱駡別人等,家長在瞭解這些不良行為背後的情緒並且幫他描述感覺後,可以使孩子明白這些行為是不適當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情緒本身從來都沒有錯,只是情緒推動出來的行為是否恰當、有沒有效果而已。所以,因事情而產生的情緒及內心的動機總可以被肯定。也就是說,家長應表示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緒和動機。跟著,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一些較為恰當的方法來處理負面的情緒。

例一:“你對小剛拿走你的遊戲機很生氣,我明白那種感受,但你打他就不對了。你想,現在他也想打你。這樣,你倆便不能做朋友了,對嗎?”

例二:“你感到妒忌是正常的,因為妹妹比你先搶坐在車子的前座,但你用難聽的字眼罵她就不對了。因為她不會明白,下次仍會搶先,所以罵人解決不了問題。”

允許孩子保留他們的尊嚴、自尊及權利,這樣的規範會使得家庭的運作更成功。當孩子清楚了設定的規範,又有控制自己生活的概念,他就會比較少地犯錯。當他學會調整負面情緒時,就不需要家長責罰和管制。這樣,孩子會接受家長為公平、可靠的盟友,也就比較能夠讓家長與他共同解決問題了。

對6歲以下的孩子,無須深入解釋“不對”的理由,除非他主動發問。這是因為“道理”“是非”等需要運用抽象思考,是左腦的工作。而6歲以下的孩子用右腦學習,6歲以上才轉用左腦學習。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他們的感覺不是問題之所在,而不良的言行才是問題的關鍵。所有的感覺及所有的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並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接受。因此,家長的職責是對行為而不是對期望設定規範。

第四步:策劃

幫助孩子處理情緒、解決問題,就要詢問他想得到些什麼,然後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引導他去發展自己的想法,幫助他做出最好的選擇,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孩子最後會領悟到:“現在我知道自己感覺糟透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這些不舒服感覺的問題在哪裡,我應該怎樣去處理這些問題呢?”有的時候很多問題需要家長的參與才能解決,這時家長應以爽快及愉快的態度一同去做解決的工作,而不是責駡或者批評。而且要掌握一個原則:除非事情需要家長獨自處理,否則,儘量選擇有孩子參與的解決方案。

人生的每次經驗都會讓我們學到一些東西,使我們更有效地創造一個成功快樂的未來。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會抱怨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因為問題總是不斷地出現。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則不斷進步、享受人生、心境開朗、自信十足。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便應該教導他懂得這個道理,而經過上述的接受、分享、肯定和引導三個階段,現在正是恰當的時候。孩子已經知道了行為的範疇,於是家長可以用話語去引導孩子想出其他的處理方法,以便將來有類似情況出現時,孩子有更好的應付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