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瞭解男人心理 從他的童年開始

在當你對男性的某些表現費解的時候, 除了從他的生活細節或細微動作觀察瞭解外, 不妨和他談談他的童年, 因為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認為, 人最早能回憶起來的幼時片段, 可以判斷一個人一生的基調。

那個老娘和老婆同時掉到水裡的古老選擇題, 女人們提問的心態本身是矛盾的:你讓他選擇愛你還是不孝?親情和愛情本來就不應該是一個兩難問題。

不僅如此, 男人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對女人擇偶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所謂“想要瞭解一個男人, 那麼先去問問他的成長史”。 這是因為, 雖然對於整個人類來說,

愛情可謂千人千面, 每個人都能插上一嘴, 所以說了幾千年還能繼續熱火朝天的討論, 但是在這件事上我們一定要參考大師的意見。

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認為, 人們最早能回憶起來的幼時片段, 可以判斷一個人一生的基調, 並能大體判斷出此人的行為模式。 聽起來有點玄, 其實這個說法透露了一種態度, 就是有時候一個人的經歷固然重要, 但是如何看待這些經歷往往更加有意義——這也是“成人依戀”的界定方式。

成人依戀是個很學術的詞, 近來的研究結果顯示, 它對我們的愛情生活具有重大指導性, 不過這個詞並不是指“一個成年人對別人的依戀”, 通常在心理學的定義裡“依戀”是幼兒對母親或者撫養著的感情聯繫,

成人依戀則是對前者的回憶和評價, 其實就是“如何看待”的問題。

成人依戀理論相信, 一個人如何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 同時表現出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很大程度上能體現這個人的行為模式, 就像假如記憶是你的一個工作人員, 那麼“他”一定是個阿諛奉承的下屬, “他”會精心挑選能夠迎合主人模式的事件進行收錄。 所以, 當你檢查記憶的存貨時, 你會發現這些事情特別有感覺, 它們帶給你的某種感觸總是似曾相識。

不同成人依戀類型的人會形成各具特色的行為模式, 特別是對待親密關係, 會遵循某種規律性的東西, 比方說小時候沒在父母身邊的小孩, 長大了就比較容易依賴自己的另一半,

或者是不太會表達感情, 變得疏離, 跟這類男人談戀愛會尤其累, 因為你必須一直扮演給予者的角色, 不是教他獨立就是教他什麼是感情, 但是就是別指望他能改變。

冰淇淋的咒語

有個朋友對這個理論很感興趣, 他主動回憶說自己小時候有次和家長去逛商場, 他偷偷跑去看玩具, 結果跟他媽不小心走散了, 後來他發現媽媽不見了, 嚇得哇哇大哭, 傻乎乎的跑到商場門口蹲著, 過了兩個多小時, 他媽才找到他, 彼此都嚇了個半死, 他沒記得他媽說了什麼, 唯一的印象就是給他買了個冰激淋壓驚。 我請他另外談談對他媽的看法, 他說他知道他媽對他很好, 並且吃喝拉撒照顧的都很精心, 但是僅此而已, 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情感上的表達,

包括語言或者身體接觸。

結果現在這個當年迷失的小男孩變成了一個十分需要愛情、同時絕對重視物質的男人, 他在親密關係上拼命尋找當年缺失的情感安撫, 特別需要愛情, 可交了幾個女朋友, 下場都是“你是個好男人, 可是, 不好意思, 你真的不適合我”;在生活上, “冰淇淋能帶來撫慰”的深刻印象如同女巫的咒語般如影隨形, 他使勁掙錢, 給自己買各種東西, 只是, 開心只是那麼幾個瞬間。

這是一種很矛盾的感覺, 仿佛物質可以滿足, 但其實還是需要情感來填補, 做他的女朋友, 常常會被他這種微妙的不確定性搞得莫名其妙, 他有時候好像特別需要你, 大部分時候又好像一個新款手機就足夠了。

這類矛盾型的男人會將內心的脆弱和他練就的防禦本領交替展現在女人面前, 一方面人在親密關係前會變得更柔弱, 另一方面在兒時就形成的用物質來代替媽媽的愛這種自我滿足方式早已形成自動化反應, 佔據了他的絕大部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