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五官科>正文

後發性白內障早期有什麼症狀

1.晶狀體囊的殘餘 成功的囊外摘除術, 術後只有少許前囊殘留在虹膜後面的周邊部, 在瞳孔區, 在虹膜與玻璃狀體之間有晶狀體後囊, 細緻如紗, 薄而透明, 呈一蠅翅狀的薄膜。 此膜非常透明, 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可以看見其後面的玻璃狀體前膜以及玻璃體結構。 這種情況下往往能保持很好的視力。 晶狀體囊有時發生皺襞, 也常有彩色反光出現。

有時, 殘存晶狀體囊的厚度和堅硬度不一致, 有的地方囊膜薄而透明或微混濁, 有的地方較厚, 發白而堅實, 囊增厚或堅實的地方常是由於囊下上皮的增生。

囊下增生的上皮甚至 可以將後囊全部遮蓋, 繞過撕脫的前囊邊緣而將前囊遮住。 與上皮增生的同時, 也有晶狀體囊的增生。 前囊上皮細胞覆蓋後囊, 如上皮細胞增殖活躍, 後囊變為混濁, 影響視力。 如前囊附著於後囊, 裂隙燈檢查呈膜狀, 透明, 但可有少許皺紋。 前囊上皮夾於前後囊之間。 前後囊之間有一分隔。 若上皮增殖明顯可以出現混濁。

2.晶狀體上皮與皮質的再生

(1)Elschnig珠:晶狀體外傷或白內障囊外摘出後, 皮質吸收而囊仍存在。 個別上皮細胞增殖, 呈圓或橢圓, 透明、狀如氣球或肥皂泡;多則成叢, 如葡萄或蛙卵, 成堆出現。 視力下降程度與泡的多少相關。

Elschnig珠一般呈透明的空泡狀, 有時微顯混濁, 可以在手術後數日出現,

但大多數在術後1個月出現。 最初發生在撕脫的晶狀體囊的邊緣, 以後也可以逐漸增加, 甚至占滿瞳孔區, 但也可自行消失。 很多繼發性白內障都可見到這種小球體。 這種小球的生長是由於增殖的晶狀體上皮細胞, 缺乏正常的晶狀體內部的張力, 不能形成細長的晶狀體纖維, 從而堆積成球狀。

(2)皮質殘餘和再生的皮質:囊外摘除或外傷性白內障摘除後, 可能有殘餘皮質未被吸收, 前囊與後囊已密切粘連, 房水不能繼續與皮質起作用, 皮質不能再被吸收。 此時, 混濁呈不規則的束狀或塊狀。 同時前囊下的上皮也可能生成新的晶狀體纖維, 但因發育不正常, 故呈塊狀混濁。 這些混濁的皮質繼續退化, 甚至 可有鈣化或骨化。

(3)Soemmering環:先天性白內障, 外傷性白內障或老年性白內障摘除時, 囊的開口切在中央部, 中央部的皮質被取出或是以後被吸收, 殘餘和再生的皮質位於周圍呈環狀。 典型者見於先天性白內障刺囊後, 前囊劃破, 其游離緣捲縮, 貼於後囊, 其間尚殘存晶狀體物質, 上皮增生, 並再生出新的纖維。 臨床上瞳孔區有一薄膜, 透明, 周邊為混濁的環, 隱藏於虹膜之後, 形如戒指, 稱為Soemmering環。 此環有時位置偏於中央部, 有時成為不完全的環, 或成為不規則的花蒂狀。 裂隙燈檢查時常僅能發現瞳孔區透明的後囊膜而不能見到此環, 極度散大瞳孔或通過部分虹膜切除術的孔洞才能看到。 有時在外力作用時, Soemmering環可向前脫入前房, 呈白色子宮帽外觀,

常激發急性炎症和青光眼。 此環亦可向後脫位進入玻璃體, 一般無症狀, 可能自然吸收, 偶爾漂浮于瞳孔區。

(4)膽固醇結晶:繼發性白內障常有膽固醇結晶沉著。 結晶呈不規則的片狀或針狀, 發生彩色光澤, 結晶可成堆沉著或成層排列。

(5)晶狀體碎屑:晶狀體碎屑呈白色顆粒狀, 其體積較晶狀體上皮小球體為小, 相當於大的角膜後沉著物。 可以在後發性白內障的晶狀體囊以內, 也可以游離到前房, 沉著在再生的膜上、角膜後面或虹膜前面。

3.色素 在後發性白內障上常見到粉末狀、星狀或不規則形狀的淺黃色或深棕色色素, 這是由虹膜或睫狀體游離出來的。 如有虹膜後粘連, 則在後發性白內障的膜上可有成片的深棕色色素。

4.出血和炎性滲出物 眼內手術後出血或虹膜睫狀體炎的滲出物, 若與繼發性白內障合併發生時, 情況比較嚴重。 特別是炎症活動時, 可形成膜狀的機化物, 其上常有增生的血管, 預後不良。

晶狀體後囊膜出現厚薄不均的相關組織和Elschnig, 珍珠樣小體程度可因病變進程式的不同而不同, 視力下降程度與後囊膜混濁程度有關。

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後或眼外傷後, 晶狀體後囊上的殘留皮質或上皮細胞增生並發生混濁。

1.有相應手術或外傷史。

2.表現為單純性後發性白內障、Soemmering環、Elschnig珠、機化膜等幾種形式。

3.有時可有虹膜後粘連。

4.視力有不同程度的損害。

5.可根據情況行YAG鐳射治療或手術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