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為, 腦癱的孩子就是軟趴趴、沒有力氣的, 但是, 如果一個月後的寶寶依然身體、四肢發硬, 都需要警惕是腦癱。
成成出生兩個月了, 長得胖乎乎的, 能吃能睡, 四肢好像特別有力氣。 穿衣服時兩條腿伸得直直的, 小胳膊彎屈起來, 勁兒小了還真掰不開, 似乎要跟大人比一把。 媽媽兩手扶著, 試圖讓他站起來, 沒想到小傢伙竟能直挺挺地立上好一會兒。 媽媽見了很高興, 逢人便說兒子是大力士。
樓下住著董醫生, 他是兒童醫院的退休醫生, 聽說這件事後便上門來看看。 董醫生十分內行地將成成翻來覆去檢查了一番,
這話問得成成媽心中有些不高興起來, 她告訴這位老鄰居, 自己平素健康, 只是在懷成成兩個月時得過一次感冒, 當時雖然發高熱, 但吃了幾片藥, 休息幾天就沒事了。
董醫生看出成成媽的不快, 還是坦誠地告訴她:懷疑孩子是輕度腦癱, 建議帶成成到醫院檢查。
成成媽大吃一驚, 說:“什麼腦癱?我們成成又不是不能動, 而且手腳的勁比其他孩子還大呢。 ”
董醫生告訴她:“癱瘓分軟癱和硬癱兩種。 下運動神經元和周圍神經出了問題引起的癱瘓,
成成媽聽不大懂, 問:“什麼是肌張力呀?”
董醫生說:“這是個醫學名詞。 這麼說吧, 正常肌肉是由許多肌纖維組成的, 即使休息, 也總有一些肌纖維處於收縮狀態, 所以摸上去很堅實。 若肌張力過高, 摸上去便硬邦邦的, 整個肌肉收縮, 關節不易掰開。 ”
成成媽想了想說:“是呀, 成成哭鬧時或是抱起餵奶、換尿布時, 就兩腿伸直, 頭往後仰, 全身發硬, 姿勢不大像其他孩子, 他奶奶說這叫‘大挺’。 我沒帶過小娃娃, 只以為孩子生來有力,
董醫生說:“你說‘孩子生來有力’是對的。 出生不久的正常嬰兒, 肌張力多偏高, 身體或四肢較硬。 如果此時發軟, 反倒異常。 隨著月齡增大, 神經系統發育, 肌張力就應該下降, 恢復正常。 如果出生一個月後仍然發硬, 特別是受到刺激和哭鬧時明顯, 就要引起注意了。 ”
“我們倒沒看出來。 ”成成媽懊悔道。
“小兒腦癱早期可以看出來。 除了肌張力異常增高外, 往往還有異常動作或姿勢, 比如上肢固定于屈曲狀態或下肢固定於伸直狀態, 身體痙攣性扭轉, 經常發生上肢後旋等等。 另外, 腦癱是大腦病變所引起, 除了肌肉、關節方面的表現外, 可伴有表情呆滯、反應遲鈍、自主動作少、易驚、易吐、嗜睡甚至不會吃奶或吸吮無力。 ”董醫生談起了他的臨床經驗。
成成媽說:“可成成沒有這些表現啊。 ”
董醫生點點頭, 說:“估計成成腦部損害比較輕, 影響比較小, 僅表現為肌張力增高, 但靜止平臥或酣睡時又不明顯。 這也是未引起你們注意的一個原因。 孩子出生不久, 神經系統發育未全, 智力差別不明顯。 稍大一些, 就會顯現出來。 比如6個月後還不能翻身, 或扶著站不住;7個月後, 還不能用單手抓玩具玩耍, 或不能獨坐, 或不會用手指捏起細小玩具、紐扣等物;10個月時, 還不能扶物站立, 不會與人再見, 兩腳落地時以足尖著地, 兩腿交叉;1歲以後, 還不能牽手邁步, 不停地流口水或吃手。 ”
“那, 我們該怎麼辦呢?”成成媽又內疚又著急, 由於自己沒經驗, 竟然沒看出來孩子有病,
董醫生建議:“趕快去醫院檢查。 導致嬰兒腦癱的原因很多, 如宮內感染、出生前後全身缺氧、顱內出血、高膽紅素血症等危重疾病都會引起腦損傷。 像你在孕期兩個月時感冒發高熱, 那時正是胎兒腦部發育分化最迅速階段, 也有可能產生不良影響。 ”
董醫生停了停, 安慰道:“人體早期(0~6個月)大腦尚未發育成熟, 生長潛能最大, 可塑性最強, 及早治療可把危險減到最小。 ”
編輯推薦:
腦癱兒康復治療 心理輔導更關鍵
腦癱會影響孩子一生 怎樣預防先天性腦癱
腦癱兒連奪年級第一 曾多次被拒入學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