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寶寶拉肚子的護理小竅門

寶寶拉肚子怎麼辦?護理拉肚子的嬰兒, 爸媽需留心方法, 不同的拉肚子狀況護理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來看看寶寶拉肚子怎麼辦。

一、寶寶拉肚子的護理方法

1、輕度腹瀉

寶寶大便每天約3—10次, 黃色或綠色, 稀糊狀或蛋花湯樣, 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或泡沫, 有酸味, 偶爾有噁心、嘔吐。 寶寶精神狀態好, 體重輕度下降, 體溫大多正常, 偶有低熱, 無明顯脫水症狀。 這樣的情況多數是因為進食不當、消化不良或者著涼所導致的非細菌感染性的腹瀉。

便便解析:

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 神經系統調節功能也不完善,

人工餵養的寶寶添加輔食過快, 改變了飲食的種類或者轉奶等突然的改變超過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時, 會增加消化道的負擔, 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而導致腹瀉。 也可能是氣候的變化或者護理不當引起的。

教您6招應對寶寶腹瀉

1、餵養應定時、定量。 按時逐步增添輔食, 但不宜過早、過多添加澱粉類或脂肪類食物, 也不宜突然改變輔食的種類。 可以給寶寶加喂些蘋果汁和胡蘿蔔水, 以達到收斂腸道內過多水分的目的。

2、轉奶的過程應該循序漸進, 切忌速戰速決。 一般轉奶需要2周的時間, 第一次轉奶應從每天的中間餐數開始, 然後每隔幾天增加一次轉奶的餐數, 直到完全轉為新的奶粉。 考慮到寶寶的體質各不相同,

轉奶的步驟也可因人而宜, 酌情調整。

3、注意氣候變化, 及時增減衣服, 注意腹部的保暖。 每次便便後, 都要用溫水清洗寶寶的肛周, 勤換尿布, 及時處理糞便並洗手消毒, 以免重複感染。 同時加強體格鍛煉, 預防感冒、肺炎、中耳炎等疾病。

4、如果是在母乳轉換配方奶粉的過程中出現情況, 應注意觀察餵食配方奶粉嬰兒的大便, 通常呈糊狀或條狀軟便, 顏色有黃色, 也有綠色。 一般來說, 每一個寶寶便便的情況都不太一樣, 只要寶寶的飲食、生活起居正常, 生長發育一直很好, 父母不必為寶寶排便的次數、形狀及顏色太過於操心。

5、一旦出現水樣的便便, 應提防輪狀病毒性腹瀉, 又稱秋季腹瀉, 是一種好發於秋季的感染性腸炎,

絕大多數患兒是因為感染了輪狀病毒後才發病的。 此病是一種自限疾病, 病程3—8天, 主要治療是補液和抗病毒以及對症治療。

6、偏食澱粉或糖類食物過多時, 可使腸腔中食物增加發酵, 產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樣便, 並帶有泡沫。 父母可適當調整寶寶的飲食, 減少澱粉或糖類食物的攝入。

以上幾種情況多是輕度非細菌感染性腹瀉的表現, 媽媽們不要過於擔心, 只要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找到原因, 合理調整飲食, 恰當護理, 好好調整, 寶寶在2—3周內自然會恢復。

掌握就醫時機:

嬰幼兒腹瀉病情變化快, 寶寶的耐受力差, 應謹慎對待。 如果寶寶腹瀉超過3天, 病情仍不見好轉, 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症狀, 應立即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1、腹瀉次數和量增加;

2、頻繁嘔吐;

3、明顯口渴;

4、不能正常飲食;

5、發熱;

6、大便帶血。

2、中重度腹瀉

除了與細菌感染有關外, 可能是輕度腹瀉加重所致。 如果寶寶排便頻繁, 每日便便十次至數十次 。 便中水分增多, 偶有粘液, 呈黃或黃綠色, 有腥臭味。 換尿布不及時者, 常腐蝕臀部皮膚, 表皮剝脫而發紅。 食欲低下, 常伴嘔吐。 多有不規則低熱, 重者高熱。 上述這些情況都可能是細菌感染導致的。 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於致病微生物所致。

對症支招:

應速到醫院就診, 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千萬不可以自行用藥。

治療掌握四原則:讓胃腸適當休息、控制感染、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良好的護理。

為了防範于未來, 新爸媽只有知道了寶寶拉肚子的原因才能夠好的預防。

二、寶寶拉肚子的原因

1、體質因素

(1)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 酶的活性較低, 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 胃腸道負擔重。

(2)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 調節機能較差。

(3)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 血清大腸桿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周歲最低, 以後漸升高。 因而嬰幼兒易患大腸桿菌腸炎。 母乳中大腸桿菌抗體滴度高, 特別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腸桿菌分泌型IgA高, 所以母乳餵養兒較少發病, 患病也較輕。 同理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 同一集體流行時, 小嬰兒罹病多。

(4)嬰兒體液分佈和成人不同, 細胞外液占比例較高, 且水分代謝旺盛, 調節功能又差, 較易發生體液、電解質紊亂。 嬰兒易患佝僂病和營養不良, 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後易於遷延。

2、感染因素

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為主。

(1)消化道內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餵養兒。哺喂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毒)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後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為無症狀腸道帶菌(毒)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長期較大量地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氯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各種頭孢黴素,特別是兩種或以上並用時,除可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更嚴重的是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

此時正常的腸道大腸桿菌消失或明顯減少,同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

3、消化功能紊亂

(1)飲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過敏;

(4)藥物影響;

(5)其他因素: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為“風、寒、暑、濕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

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後易於遷延。

2、感染因素

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為主。

(1)消化道內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餵養兒。哺喂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毒)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後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為無症狀腸道帶菌(毒)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長期較大量地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氯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各種頭孢黴素,特別是兩種或以上並用時,除可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更嚴重的是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

此時正常的腸道大腸桿菌消失或明顯減少,同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

3、消化功能紊亂

(1)飲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過敏;

(4)藥物影響;

(5)其他因素: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為“風、寒、暑、濕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