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草藥>正文

寶寶喝中藥要怎麼喂 六招讓寶寶乖乖喝藥

寶寶顯然對於家長的用心良苦不領情, 中藥到嘴裡就馬上把藥吐掉, 並哇哇大哭以示抗議。 當然也難怪, 中藥太苦了。 那麼如何才能讓小寶寶順利喝下中藥湯劑呢?四個妙招來幫你。

寶寶喝中藥該怎麼喂

在有些疾病中中藥有著獨到的療效, 患兒不得不靠吃湯藥來解除病痛。 因為中藥苦口難聞, 難以下嚥, 每次給小兒服中藥就犯難。 其實, 只要按照寶寶不同時期的特點、不同的藥物性質, 採用不同的方法, 服中藥就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

給新生兒喂藥, 每日藥量30-50毫升, 分9-10次服完。 因新生兒味覺發育尚未健全,

可將藥汁直接放在奶瓶中由他自己吮吸, 或用滴管慢慢滴入口內。

1-3歲的嬰幼兒, 每日藥量在100毫升左右, 分6-7次服完。 這時期的嬰幼兒的味覺非常敏感, 所以喂藥的方法很重要。 首先藥汁的溫度要低於37℃, 這樣可以減輕苦味, 另外在不影響藥效的情況下, 可以在藥汁中適當加入些冰糖、白糖等輔助品來減輕苦味。

4-7歲的幼童, 每日藥量在300毫升左右, 可分3-4次服用。 此階段的幼童已有自己服藥的能力, 因此可對他們進行誘導、說理, 切不可用粗暴打罵的方式, 否則病兒就會產生對抗情緒。

對極個別不願服中藥的幼童, 可以採用被動喂藥法。 首先將病兒抱成半臥位, 頭部抬高, 頸部墊上毛巾, 固定手足, 取吸管吸滿藥汁, 將管口放在病兒口腔頰黏膜與臼齒之間慢慢擠滴。

被動喂服中藥時, 切不可捏鼻子灌藥以防藥汁嗆入氣管, 導致窒息。

如何讓寶寶乖乖喝中藥

1、掌握溫度去苦味

人的舌頭味感與湯藥的溫度有關。 當湯藥溫度在37攝氏度時, 味感最苦, 高於或低於37攝氏度, 苦味就會減弱。 但湯藥溫度高於37攝氏度時, 易燙傷口腔黏膜及食管, 因此, 等湯藥溫度降至37攝氏度以下時, 再給孩子飲服。 即便如比, 湯藥的氣味和口味依然還是很濃烈, 這時讓孩子含一小塊冰, 既不影響藥物吸收, 也可緩解口腔中的苦味。

2、轉移孩子注意力喂藥更方便

讓孩子不定時的在玩耍中喂藥, 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忘記藥的苦味。 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樣喂服需要注意保持藥液的溫度,

一般溫度在20℃—30℃之間為佳。 若溫度過低, 會傷害小兒脾胃, 引起腹痛;溫度過高, 又易防燙傷小兒的食道。

3、兒童服中藥要以“濃煎”為主

“濃煎”可不等於“久煎”, 因為久煎可能會造成部分中藥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 例如, 小兒感冒用的中藥多為解表類藥, 藥味芳香易揮發, 久煎易失去解表療效。 濃煎方法為:將中藥浸泡30分鐘, 然後用武火煎沸後改為文火, 持續15分鐘即可。 然後將藥汁倒出並根據兒童的年齡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經驗的家長能直接煎出合適用量最好)。

4、煎藥量夠喝量就行

一般來講, 1歲以下的寶寶, 每天服用的中藥最好不要超過20毫升, 並且服用時不計次數, 以頻服為主, 一天只要大致均勻地把藥喝完即可;1~3歲的寶寶可煎至約40毫升,

分3次服用;3~6歲的孩, 可將中藥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歲以後的孩子, 分兩次服用即可。

5、加糖分熱證寒證

為了讓寶寶能乖乖喝下中藥, 家長往往會給孩子的中藥裡加入一些白糖去苦味。 但是, 中藥加糖也要分證, 有小便黃、面赤、身熱、便秘等症狀的患兒多為熱證, 藥物中最好不加糖。 由於紅糖味甘易生濕, 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膩的濕熱患兒更不能加。 患有寒證疾病的患兒藥物中可加適量紅糖, 但白糖性寒, 服之易加重病情, 也不要加。

6、生薑可止吐

媽媽們可在寶寶喝藥前5分鐘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薑擦塗患兒舌面, 因為生薑具有止嘔的作用。 另外, 喂藥應在兩餐之間, 這樣即有利於藥物的吸收,

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藥。 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一點, 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拒絕吃藥就捏著鼻子灌, 這樣很容易嗆到寶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