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苦口良藥, 常用來治療各種疾病, 如果能把握好喝中藥時間就能更好的發揮中藥的藥效, 那中藥什麼時候喝最好?其實, 喝中藥時間與熱度有關的。
服藥時間應根據病情來決定。
病在心、肺部, 宜飯後服;病在膀胱、腸, 宜飯前服;清熱解毒藥、潤腸瀉下藥、滋補藥宜空腹服, 此時胃中空虛容易吸收。 空腹服即指早飯前一小時或晚飯後一小時服藥。 特殊藥物應特殊服用, 如助消化藥在服藥前應少量進食以助藥效;驅蟲藥應在早晨空腹服, 服藥前應喝點兒糖水, 這樣可以提高殺蟲的效果;安神藥、滋補藥、延緩衰老的藥物都宜睡前服用;安眠藥應在睡前2小時服用;治瘧藥應在發作前2小時服用。

幼兒或嘔吐病人因為服用藥物有困難則可以分多次服完。
安神藥宜在臨睡前服用;補養藥宜在飯前服用;健胃藥或對胃腸有刺激的湯藥以飯後服為好;服用清熱解毒藥後,
服藥劑量一般每次150毫升為宜, 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
發熱病人服清熱解毒劑時, 藥液可稍多些以助藥力;生津止渴藥, 藥液量也應多, 並可代茶頻服。 身強者服藥多些, 身弱者如兒童和重病人, 服藥量應少些。 一般湯劑一日分早晚兩次服用, 清熱解毒藥可每日服3~4次。 補液藥應早晚各服1次, 發汗藥可加服2~3次。

湯劑在治療一般疾病時均宜採用溫服法, 對有特殊治療的應按特殊的服法服用。
凡屬理氣類藥, 活血、補血、涼血、止血類藥, 宜熱服。 凡服解毒劑, 俱宜冷服, 可使毒物之淤滯易於排出, 熱服則增毒物之宜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