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們,
你的寶寶有安全感嗎?不要小看幼兒缺乏安全感的現象哦,
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
是很危險的。
今天,
就來看看如何建立寶寶安全感吧。
寶寶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家庭生活不和諧, 父母經常爭吵。 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係, 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礎。 對於孩子來講, 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 是他生活的楷模。 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的衝突, 孩子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 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就是美好的婚姻,
母親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情緒多變。 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接觸者, 如果母親經常怕這怕那, 多愁善感, 那麼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做事與生活態度。 只有母親本人的安全感和價值感足夠時, 才不會常常產生焦慮。 而自信、穩定、成熟、理智的養育態度, 既能減少媽媽不必要的內心消耗, 同時也會帶給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狀態與氣質。
孩子的心理營養未得到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沒有得到行動上的自由、獨立與正常情緒的釋放。 通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成人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與願望, 孩子只能圍著成人的指揮棒、“晴雨錶”來轉, 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東西,
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溺愛, 使孩子畏懼困難。 家庭溫柔的陷阱, 特別是隔代疼, 把孩子保護得太好, 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 準備好了“清道夫”、“鋪路石”, 剝奪了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 使孩子膽小、畏懼困難, 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家長的怕輸心理和處處都要孩子爭“第一”。 家長常常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要求。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只能聽得表揚, 聽不得一點批評意見。 孩子常常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表揚, 家長、幼稚園老師天天都是, “你真棒”, “你太聰明了!”等等, 使孩子患了“表揚依賴症”, 聽不得一點反面意見, 這樣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體驗和原動力, 常常會情緒化, 缺少安全感。
如何建立寶寶安全感
不對孩子撒謊
誠如文章開頭所舉的例子一樣,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撒謊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 而且由於家長自身也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所以有時儘管家長明知對孩子撒謊不好,
全身心地關注幼兒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一天24小時幾乎都和孩子在一起,
細心的母親可以分辨出嬰兒因為饑餓、困倦或疼痛所發出哭聲的細微不同, 進而準確地識別、滿足嬰兒的需要, 獲得嬰兒對自己的信任。而嬰兒不管因何發出的哭聲,在粗心的母親耳朵裡都是同一種聲音,這樣的母親只能靠猜測來滿足嬰兒的需要,時間長了親子之間就會缺少基於信任而形成的默契。想要獲得孩子的信任,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家長只需和孩子相處時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貫注地對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發出的信號。
不拿幼兒當出氣筒
如埃立克森所述,幼兒需要得到來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貫的、可靠的愛,才會形成對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有些家長在處理幼兒頑皮行為時會習慣說:“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歡你了(我就不要你了)。”這種方法的長久使用會使幼兒對家長給自己的愛產生懷疑,因為擔心父母真的不要、不愛自己而感到焦慮,進而引發安全感的降低。
獲得嬰兒對自己的信任。而嬰兒不管因何發出的哭聲,在粗心的母親耳朵裡都是同一種聲音,這樣的母親只能靠猜測來滿足嬰兒的需要,時間長了親子之間就會缺少基於信任而形成的默契。想要獲得孩子的信任,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家長只需和孩子相處時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貫注地對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發出的信號。不拿幼兒當出氣筒
如埃立克森所述,幼兒需要得到來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貫的、可靠的愛,才會形成對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有些家長在處理幼兒頑皮行為時會習慣說:“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歡你了(我就不要你了)。”這種方法的長久使用會使幼兒對家長給自己的愛產生懷疑,因為擔心父母真的不要、不愛自己而感到焦慮,進而引發安全感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