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小孩生長痛是怎麼回事
問題 【兒科】 31

小孩生長痛是怎麼回事

網友回答
2015-04-13 “生長痛”確切的病因,目前仍不是非常清楚,可能是骨頭與肌肉生長的速度未能協調所致,而且研究發現,“生長痛”在依賴性強的小孩中發生的比例大於正常小孩,這種“生長痛”的症狀,比較常見於4~8歲的小孩,雙側性下肢發生多為晚上或深夜,且不伴隨發燒、關節腫脹、食欲不振。一般治療方法是給予“按摩”及“熱敷”,通常不需要口服止痛藥,可經由醫師診斷之後,必須在發作過程中,定期追蹤,以確定沒有忽略了其它重大疾病,一般而言,“生長痛”為良性疼痛,不會轉變成關節炎或其它的骨髓病變。中醫治療“生長痛”的原則是從改善小孩偏差的體質上著手,體質哪裡低下,便補充其不足處。一般而言,“生長痛”只要排除可能的骨關節、重大疾病,並不需要特別擔心、或特別的藥物治療,等到小孩長大一點,這種現象就自然會消失了,比較重要的是,應該隨時注意小孩的體質有無上述的症狀,如果有,應儘快治療以幫助小孩更健康的成長。你的孩子已經13歲,且是左膝蓋下部5cm處腫痛,我考慮不是“生長痛”,而是脛骨結節骨軟骨炎!為明確我的判斷可以到醫院骨科檢查!青少年脛骨結節骨軟骨炎一、病因Osgood(1903)首先描述本病,認為系外傷而產生的脛骨結節的部分撕脫。其後Schlatter報導,認為是脛骨結節的牽拉性骨凸炎,故又稱為Osgood—Schlatter病。多見於11—15歲,愛好劇烈運動的少年,男多於女,可單側或雙側發病,多有外傷史。本病主要是髕韌帶的脛骨結節附著處發生肌腱炎、腱鞘炎或肌腱下滑囊炎,與鄰近形成的病灶鈣化和骨化造成局部隆突。病兒在發病前正處於生長發育快速時期,髕韌帶附著處張力增高和腫脹,引起脛骨結節骨凸炎。從脛骨結節切除的骨塊和肌腱後嵌入的骨塊行病理檢查發現,在松質骨四周繞以軟骨,並無壞死或炎症。過去認為股四頭肌附著在脛骨結節上,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脛骨結節極易遭受髕腱牽拉。牽拉性損傷使結節處的軟骨塊產生一定程度的撕脫。但是,近年發現多數病例系附著在脛骨結節上的髕腱軟組織損傷。髕腱發生輕度腱鞘炎,以後在發炎的髕腱上發生異位骨化。二、病理兒童的脛骨近端骨骺為軟骨,前緣呈舌狀下延,至ll歲左右,出現脛骨骨凸的骨化中心,約至16歲時,脛骨近端骨骺與脛骨骨凸骨化中心聯合成為脛骨結節。在融合前該處血循環來自髕韌帶。劇烈運動或外傷時,部分病例髕韌帶過度牽拉骨凸,可引起部分撕脫,從而影響血循環造成骨骺缺血。由於成纖維細胞的分化和成骨細胞的活動,髕韌帶及其附近的軟組織可出現異位元骨化,並有新生小骨出現,位於脛骨結節前上方。這些新生小骨組織學表現與骨化性肌炎的觀察完全相同。由於髕骸韌帶的牽拉,脛骨結節處的成骨細胞活躍,產生骨質增生,使脛骨結節增大,明顯向前突出。脛骨近端骨骺可早期融合,在骨骺成熟期後,造成高位髕骨和膝反屈的併發症。三、臨床表現主要為膝前方的局限性疼痛。病兒上下階梯、跑、跳時疼痛明顯。下跪時局部受髕韌帶緊張牽拉,直接壓迫而疼痛更為加重。休息後疼痛可緩解或消失。望診和觸診可發現髕腱肥厚,脛骨結節增大,壓痛點在髕腱附著點處。膝關節無腫脹或積液,浮骸試驗(一)。膝關節在抗阻力伸直時或充分屈曲下蹲時疼痛加重。因為該兩項檢查使髕腱對脛骨結節拉力增加之故。四、x線表現早期脛骨結節前上方髕韌帶附著處有軟組織腫脹和肥厚,有時可見鈣化或骨化“碎片”。中期脛骨舌狀結節密度增高,不規則,邊緣模糊呈現斑點狀,游離骨片,並向前方移位,形成骨贅,甚至“碎裂”,且與骨幹分離或呈高位髕骨。晚期游離小骨更加顯著,脛骨結節呈不規則的“碎塊”增生融合,但應注意與解剖變異相區別。五、治療本病屬自愈性疾病。病程約2~3年。治療方法取決於疾病的嚴重程度。症狀輕的病例應立即限制體育活動,禁止跑跳活動3~6月,可使症狀緩解。中、重度病例需3~6個月長腿管型行走石膏,隨後限制體育活動3~6個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