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疾診尺—《黃帝內經·靈樞》第七十四篇
黃帝問岐伯曰:餘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
2017-03-07 -
衛氣行—《黃帝內經·靈樞》第七十六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願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
2017-03-07 -
九針論—《黃帝內經·靈樞》第七十八篇
黃帝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矣,餘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
2017-03-07 -
《靈樞》選錄之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己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格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上...
2017-03-07 -
《靈樞》選錄之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以外知內,為之奈何? 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大小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視入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官而不起者,...
2017-03-07 -
《靈樞》選錄之邪客第七十一
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尉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 產後 產後噁心嘔吐第七十
婦人產後噁心欲嘔,時而作吐,人皆曰胃氣之寒也,誰知是腎氣之寒乎!夫胃為腎之關,胃之氣寒,則胃氣不能行於腎之中;腎之氣寒,則腎氣亦不能行於胃之內,是腎與胃不可分而兩之也。惟是產後失血過多,必致腎水乾涸...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 產後 產後血崩第七十一
少婦產後半月,血崩昏暈,目見鬼神。人皆曰惡血沖心也,誰知是不慎房幃之過乎。夫產後業逾半月,雖不比初產之二三日,而氣血初生,尚未全複,即血路已淨,而胞胎之損傷未痊,斷不可輕於一試,以重傷其門戶。無奈少...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 產後 產後手傷胞胎淋漓不止第七十二
婦人有生產之時,被穩婆手入產門,損傷胞胎,因而淋漓不止,欲少忍須臾而不能,人謂胞破不能再補也,孰知不然。夫破傷皮膚,尚可完補,豈破在腹內者,獨不可治療?或謂破在外可用藥外治,以生皮膚;破在內,雖有靈...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 產後 產後四肢浮腫第七十三
產後四肢浮腫,寒熱往來,氣喘咳嗽,胸隔不利,口吐酸水,兩脅疼痛,人皆曰敗血流於經絡,滲於四肢,以致氣逆也,誰知是肝腎兩虛,陰不得出之陽乎!夫產後之婦,氣血大虧,自然腎水不足,腎火沸騰;然水不足則不能...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 產後 產後肉線出第七十四
婦人有產後水道中出肉線一條,長二、三尺,動之則疼痛欲絕,人以為胞胎之下墜也,誰知是帶脈之虛脫乎!夫帶脈束于任督之間,任脈前而督脈後,二脈有力,則帶脈堅牢;二脈無力,則帶脈崩墜。產後亡血過多,無血以養...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 產後 產後氣血兩虛乳汁不下第七十六
婦人產後絕無點滴之乳,人以為乳管之閉也,誰知是氣與血之兩涸乎!夫乳乃氣血之所化而成也,無血固不能生乳汁,無氣亦不能生乳汁,然二者之中,血之化乳,又不若氣之所化為尤速。新產之婦,血已大虧,血本自顧不暇...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 產後 產後鬱結乳汁不通第七十七
少壯之婦,於生產之後,或聞丈夫之嫌,或聽翁姑之誶,遂致兩乳脹滿疼痛,乳汁不通,人以為陽明之火熱也,誰知是肝氣之鬱結乎!夫陽明屬胃,乃多氣多血之府也。乳汁之化,原屬陽明,然陽明屬土,壯婦產後,雖雲亡血...
2017-03-07 -
《傅青主女科》產後編上卷 產後諸症治法 傷食第七
新產後禁膏粱,遠厚味。如飲食不節,必傷脾胃。治當扶元,溫補氣血,健脾胃。審傷何物,加以消導諸藥。生化東加神曲、麥芽以消麵食;加山楂、砂仁以消肉食;如寒冷之物,加吳萸、肉桂;如產母虛甚,加人參、白術。...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七 病不可發汗證第一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其汗。 脈浮而緊,法當身體疼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者,不可發其汗,何以故然此為榮氣不足,血微少故也。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其汗,無陽故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七 病可發汗證第二
大法,春夏宜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縶縶一時間益佳,但不欲如水流離。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則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雲可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七 病發汗以後證第三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複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者,可小發其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大徹,不足言...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七 病不可吐證第四
太陽病,當惡寒而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而數,此醫吐之過也。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腹中饑,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醫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太陽病,吐之...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七 病可吐證第五
大法,春宜吐。 凡服湯吐,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病如桂枝證,其頭不痛,項不強,寸口脈微浮,胸中痞堅,氣上撞咽喉,不得息,此為胸有寒,當吐之。 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鬱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濁...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七 病不可下證第六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堅。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喉燥鼻幹,...
201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