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涼藥之胡黃連
胡黃連味苦,性寒,屬寒涼藥。主要有消疳積、退勞熱的作用。小兒不注意飲食或有寄生蟲病而致傷害脾胃,影響消化,漸致疳積(腹大青筋、食欲不振、四肢消瘦,下午低熱、頭髮乾枯打縷、脾大等),可用胡黃連配焦三...
2017-03-11 -
寒涼藥之金銀花
金銀花(又名忍冬花)味甘,性寒,屬寒涼藥範疇。是常用的清熱解毒藥。有解表清熱、清熱解毒、清熱止痢三大功用,下面向大家詳細介紹金銀花作為寒涼藥的具體功效。 1、解表清熱:溫病初起,邪在衛分,熱在上焦...
2017-03-11 -
寒涼藥之石膏
石膏味辛甘,性寒,屬寒涼藥範疇。石膏生用為清肺胃火熱藥,能清火、止渴、除煩、退熱;用名熟石膏或石膏,清熱作用大減,有收斂作用,外科常用在斂瘡、祛濕、止癢、或作為石膏硼帶用。內科常用在以下幾種情況:...
2017-03-11 -
寒涼藥之梔子
梔子味苦,性寒,屬寒涼藥範疇。梔子是常用的清熱瀉火藥。能清瀉三焦火熱,祛濕解毒。常用於各種熱性病、血熱妄行、黃疸、濕熱淋的情況下,下面就詳細介紹梔子作為寒涼藥的具體功效。 1、各種熱性病:凡一切由...
2017-03-11 -
寒涼藥之生地黃
生地黃味甘微苦,性寒,屬寒涼藥範疇。主要有涼血清熱和滋陰補腎的作用,下面就向大家詳細介紹生地黃作為寒涼藥的具體功效。 1、涼血清熱:生地黃甘苦而寒,能涼血而清熱,並能涼血止血。最常用於溫熱病,熱邪...
2017-03-11 -
寒涼藥之犀角
犀角味苦鹹,性寒,屬寒涼藥。犀角主要有清營涼血、解毒定驚的作用。溫病熱入營分,出現高熱、神昏譫語、驚風等症,可用犀角配合郁金、天竺黃、元參、勾藤、羚羊角、遠志、菖蒲、黃連等同用。溫病熱入血分,熱邪...
2017-03-11 -
寒涼藥之羚羊角
羚羊角味鹹,性寒。主要作用有清熱解毒、平肝息風、涼肝明日,下面就向大家詳細介紹羚羊角作為寒涼藥的具體功效。 1、清熱解毒:對溫病、瘟疫、瘟毒所致的高熱神昏,譫語發狂等證,可以羚羊角配合生地、元參、...
2017-03-11 -
寒涼藥之知母
知母味苦,性寒,屬寒涼藥範疇。主要有清熱和滋陰降火的作用。知母苦寒清熱,對由熱邪盛所致的高熱、出汗、口渴、心煩、面紅等症,可用知母配生石膏、生甘草、天花粉、蘆根、黃芩等同用。由肺熱而致的咳嗽、痰黃...
2017-03-11 -
寒涼藥之大青葉
大青葉味苦,性大寒,屬寒涼藥範疇。大青葉主要有清熱、解毒、涼血的作用。本品最常用于溫病、瘟疫、瘟毒所致的高熱神昏、咽喉腫痛、頭痛牙痛、口舌生瘡、出疹發斑、吐血衄血以及丹毒、痄腮(腮腺炎)、猩紅熱等...
2017-03-11 -
寒涼藥之青黛
青黛味鹹苦,性寒,屬寒涼藥範疇。主要作用與大青葉差不多,但涼血作用比大青葉更好,並且有消膈上熱痰的作用。青黛為爵床科植物馬蘭、蓼科植物蓼蘭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蘭葉乾燥色素的加工製品,為細粉末狀,還可以...
2017-03-11 -
慎食容易損陽氣的寒涼食物
養生保健要從保護人體的陽氣入手。俗話說“病從口入”,飲食不當,是導致人體陽氣損傷的第一因素。陽氣是溫熱之氣,凡屬性質寒冷的食物,均會導致人體陽氣的損傷。慎食容易損陽氣的寒涼食物1、冷飲,請敬而遠之首...
2017-03-11 -
黃芩煎劑外敷愈皮膚潰瘍
劉某,男,57歲,2011年6月9日初診。患者4月初施工時從腳手架上摔下,右下肢外傷後致右脛骨骨折,手術治療出院。之後1個月後小腿中段出現皮膚潰破流少許稀白膿,逐漸形成一潰瘍面,經醫院檢查骨折手術...
2017-03-11 -
薏米怎麼吃?吃錯會讓你體質變寒涼
進入雨季後,懂得保養自己的人就已經開啟了飲食除濕的模式, 紅豆、薏米是經常被提及的兩種常用除濕食材,其中紅豆性味甘平,對人健康的平衡影響最小,也是最值得大家常用的。薏米,又叫做薏苡仁,性甘涼,相對紅...
2016-07-05 -
寒涼體質4種中藥零食要慎吃
阿膠蜜棗、龜苓膏等都是許多女生喜歡吃的零食,它們看起來低熱量又含中藥,肯定營養又健康。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含中藥零食你又瞭解多少呢?不當地食用或過量地食用都不利於身體健康,惟有正確認識,把握好度,才是...
2011-11-17 -
寒涼體虛 6種情況少喝綠豆湯
夏天到了,綠豆湯又成人們必不可少的消暑佳品。中醫認為,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從食療的角度來說,食物的溫熱、寒涼等天然屬性要與攝食者的體質狀況保持一致,才能起到保健(保...
2013-05-27 -
紅莖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涼血解毒。主眩暈;目亦腫痛;翳障遮睛;肺熱咯血;暑熱煩渴;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有清火明目的功能...
2017-03-11 -
刺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解毒。主肺癆咳嗽咯血;黃疸;濕熱腹瀉;痢疾;目赤腫痛;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患處。 摘錄 《中華本草》
2017-03-11 -
黃芩肥沃的砂土最為宜
一、概述 黃芩,別名黃金條根、山茶根、黃芩茶,為唇形科植物,其根供藥用,主要成分黃芩甙、黃芩黃素、漢黃芩素和黃芩新素等,具有清熱、瀉火、解毒、安胎等功效,主治溫病發熱、肺炎、咯血、黃疸、肝炎、痢疾...
2017-03-11 -
黃芩連作種植技術
藥用植物黃芩,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藥,有清熱燥濕、解毒利膽等功能,人工栽培黃芩,採用小麥-黃芩連作方式,既能合理安排茬口,又提高了經濟效益,特別值得山區、丘陵地區種植。 一、 黃芩生長習性...
2017-03-11 -
黃芩清熱瀉肺有卓效
去年盛夏,暑熱炎炎,有一張姓患者來診,訴感冒咳嗽日久,近來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量多,煩渴引飲,食納不佳,煩躁難眠。觀其面紅清瘦,六脈浮洪。問其病史,其病後遍服柴胡、麥門冬、竹瀝水、藿香正氣之類。...
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