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鈴子散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金鈴子散 【出 處】《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組 成】金鈴子 玄胡索各一兩(各9g) 【方 訣】金鈴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調效更強,疏肝泄熱行氣血,心腹胸肋痛經匡。 【功 用】疏肝泄熱,活血止痛。 【主 治】肝鬱化火證
2012-05-17 40 -
良附丸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良附丸 【組 成】高良薑500g 香附(醋制)500g 【功 用】溫胃理氣。 【主 治】用於寒凝氣滯,脘痛吐酸,胸腹脹滿。 【用 法】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禁 忌】1.胃部灼痛,口苦便秘之胃熱者不適用。
2012-05-17 13 -
厚朴溫中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厚朴溫中湯 【出 處】《內外傷辨惑論·卷中·肺之脾胃虛方》 【組 成】厚朴 薑制 陳皮去白,各一兩(各9g) 甘草炙 茯苓去皮 草豆蔻仁 木香各五錢(各5g) 乾薑七分(2g) 【方 訣】厚朴溫中陳草苓,乾薑草蔻木香停
2012-05-17 11 -
枳實消痞丸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枳實消痞丸 【出 處】《蘭室秘藏》 【組 成】幹生薑一錢,炙甘草、麥芽曲、白茯苓、白術各二錢,半夏曲、人參各三錢,厚朴四錢(炙),枳實、黃連各五錢。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 【方 訣】枳實消痞四君兼,麥芽夏曲
2012-05-17 34 -
半夏厚朴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半夏厚朴湯 【出 處】《金匱要略》卷下 【組 成】半夏一升(12g) 厚樸三兩(9g) 茯苓四兩(12g) 生薑五兩(15g) 蘇葉二兩(6g) 【方 訣】半夏厚樸痰氣疏,茯苓生薑共紫蘇,加棗同煎名四七,痰凝氣滯皆能除
2012-05-17 28 -
瓜蔞薤白白酒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瓜蔞薤白白酒湯 【出 處】《金匱要略》 【組 成】瓜蔞實一枚(24g)薤白半升(12g) 白酒七升( 【方 訣】瓜蔞薤白白酒湯,胸痹胸悶痛難當,喘息短氣時咳唾,難臥仍加半夏良。 【功 用】通陽散結,豁痰下氣:用於胸痹
-
旋複代赭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旋複代赭湯 【出 處】《傷寒論》 【組 成】旋複花9克 人參6克 代赭石12克 甘草9克(炙) 半夏9克(洗) 生薑10克 大棗12枚(擘) 【功 用】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 治】胃氣虛弱,痰濁內阻,心下痞硬,噫
-
暖肝煎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暖肝煎 【出 處】《景嶽全書》卷五十一 【組 成】當歸二三錢(6~9g) 枸杞三錢(9g) 小茴香二錢(6g) 肉桂一二錢(3~6g) 烏藥二錢(6g)沉香一錢(或木香亦可)(3g) 茯苓二錢(6g) 【方 訣】暖肝煎
-
橘核丸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橘核丸 【出 處】《濟生方·卷三》 【組 成】橘核 炒 海藻洗 昆布洗 海帶洗 川楝子去肉,炒, 桃仁麩炒各一兩(各9g) 厚朴去皮,薑汁炒 木通 枳實麩炒 延胡索炒,去皮 桂心不見火 木香不見火,各半兩(各6g) 【
-
如何辨別滋補藥是否過期
根據老藥工的經驗,一般可採用眼看、手摸、鼻聞、口嘗的方法進行辨別。如果已經發生黴變、蟲蛀等情況,則不可再服用,以免引起毒副反應。 補藥可分為藥材與中成藥兩類: 藥材類補藥:如人參(包括野山參、西洋參、生曬參等),秋補人參莫濫用其顏
2012-05-16 13 -
哪些特殊煎煮中藥方法
特殊的煎藥方法常常被廣大中醫師在處方、醫囑時忽略,而影響到中醫湯劑療效的正常發揮。 加酒同煎法 如炙甘草湯,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於借酒行氣血、通經絡、和陰陽,助行藥勢、宣痹通陽。尤其在補陰劑或氣血雙補
-
橘皮竹茹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橘皮竹茹湯 【出 處】《金匱要略》卷中 【組 成】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棗5枚、生薑9克、甘草6克、人參3克。 【功 用】理氣降逆,益胃清熱。 【主 治】久病體弱或吐下後胃虛有熱,氣逆不降,呃逆或嘔吐,舌嫩紅,脈
-
丁香柿蒂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丁香柿蒂湯 【出 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 成】丁香、柿蒂、人參、生薑。 【功 用】溫中降逆,益氣和胃。 【主 治】胃虛有寒,呃逆不止,或噁心嘔吐,得熱則減,得寒則甚者。
-
枳實薤白桂枝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枳實薤白桂枝湯 【出 處】《金匱要略》 【組 成】枳實四枚(12g)、厚樸四兩(12g)、薤白半升(9g)、桂枝一兩(6g)、瓜蔞一枚、搗 (12g)。 【功 用】通陽散結,祛痰下氣。 【主 治】胸陽不振痰氣互結之胸
-
蘇子降氣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蘇子降氣湯 【組 成】紫蘇子9克、半夏9克、前胡6克、厚樸6克、陳皮3克、甘草6克、當歸6克、生薑兩片、大棗1個、肉桂3克。 【方 訣】蘇子降氣橘半歸,前胡桂朴懆薑隨; 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功 用】降氣
2012-05-16 10 -
定喘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定喘湯 【出 處】《扶壽精方》 【組 成】白果21枚(去殼,炒黃色,分破)、麻黃、款冬花、桑皮(蜜炙)各9克、蘇子6克、法制半夏(如無,甘草煎湯,泡七次)9克 杏仁(去皮、尖) 黃芩(微炒)各4.5克、甘草3克。 【功
-
旋覆代赭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旋覆代赭湯 【出 處】《傷寒論》 【組 成】旋覆花(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三兩(9g) 代赭石(苦,寒。主鬼注、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一兩(6g)生薑五兩(15g
-
理中丸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理中丸 【出 處】《傷寒論》 【分 類】溫裡劑-溫中祛寒 【組 成】人參(15克) 乾薑(15克) 白術(15克) 甘草(15克) {原方丸劑各用90克} 【功 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 治】本方常用於急慢性
2012-05-15 12 -
小建中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小建中湯 【出 處】《傷寒論》 【分 類】溫裡劑-溫中祛寒 【組 成】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藥(18克) 生薑(9克) 大棗(6枚) 炙甘草(6克)。 【方 訣】小建中湯芍藥多,桂薑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
2012-05-15 11 -
半夏秫米茶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半夏秫米茶 【出 處】《食物中藥與便方》 【組 成】制半夏4.5克,秫米9~15克。 【功 用】和胃化濁,安神。 【主 治】失眠伴有胃弱,消化不良,或伴心悸,用一般安神藥無效者。 【禁 忌】血證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