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肛腸科>正文

便秘確診的七項檢查依據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 人們日常飲食中的纖維含量逐漸被蛋白質等取代, 因此導致便秘的發病率也出現逐年增高的趨勢。 長期便秘病人的生活品質還不如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容易招惹腸易激綜合征、腸梗阻造成的感染、腹痛等疾病, 也是引發大腸癌的危險因素之一。

便秘確診的七項檢查依據

1、視診:有無肛裂、瘺口、痔脫垂、肛周炎症、血跡等。 囑患者作排便動作, 有會陰下降者可見盆底以肛門為中心明顯向下突出;再囑收縮肛門, 盆底支配神經嚴重受損者, 收縮能力減弱或消失。

2、肛門指檢:瞭解肛門括約功能,

明確病變部位和性質, 可提供重要依據。 指檢肛門括約肌緊張者多見於內括約肌失弛緩症,肛門緊張而兼疼痛者可能合併有肛裂;觸及條柱狀硬便及直腸明顯膨大者, 多見於直腸性便秘;便前檢查直腸呈空虛狀態, 或觸及粒狀糞便者多見於結腸性便秘。 指檢時在直腸前方,恥骨聯合以上若觸及直腸向會陰方向突入者提示有直腸前突性便秘。

3、直腸指診:若肛管張力增高, 提示肛管附近可能有刺激性病變。 如肛管不能通過一指, 則肛管有器質性狹窄, 常見於低位腫瘤、肛管手術後或不當的硬化劑注射後疤痕形成。 部分患者直腸壺腹中可捫及堅硬糞塊。 若直腸中瀦留大量糞便而並無便意, 提示直腸無力。

直腸前突患者在排便動作時, 可在括約肌上、恥骨聯合下方捫及袋狀薄弱區。 直腸內套疊患者, 直腸壁鬆弛, 指診時直腸內有粘膜堆積的感覺, 偶然也可捫及套疊之腸壁。

4、糞便檢查:直腸型便秘的糞便常呈堅硬條柱狀,因常有直腸粘膜繼發性炎症,或排便時損傷肛門,糞便外表可見粘液或血跡;大便狀如羊矢,幹硬成粒多見於痙攣型便秘;結腸易激綜合征的糞便多呈羊糞狀,或大便爛硬交替,大便帶粘液,粘液塗片, 檢查一般正常或僅有少量的白細胞,便秘型直腸潰瘍性結腸炎,大便多有紅白細胞,及粘液, 但應注意與直腸腫瘤鑒別。

5、X線檢查:顯示消化道有無狹窄、息肉、腫瘤、擴張、腸道內憩室等造成便秘的疾病, 還可以明確腸道運動功能。

鋇劑灌腸, 特別是近年來採用的結腸低張雙重造影, 對發現便秘的病因, 可能有幫助。

排糞造影。 排糞造影可顯示造影劑的影像和利用螢光技術觀察排便的過程、速度。 此項檢查目前廣泛用於臨床。 排便造影對疑有以下病因的便秘患者具有重要價值:盆底肌協同失調和直腸前突等。

鋇餐檢查。 可瞭解鋇劑通過胃腸道的時間、小腸與結腸的功能狀態。 腸易激綜合征常表現為結腸袋加深 , 痙攣性便秘腸腔常緊張變細呈鋸齒狀或鉛管狀;弛緩性便秘或乙狀結腸冗長者, 大腸變長, 擴張或下垂;出口梗阻性便秘, 直腸明顯擴大。 對疑有結腸梗阻者, 口服鋇劑灌腸因可加重梗阻, 應視為禁忌, 為了明確結腸器質性病變的性質、部位與範圍,

宜用鋇劑灌腸。

6、內窺鏡檢查: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等。 可以在直視或通過螢幕清楚瞭解肛門大腸的病變的部位、性質、範圍等外,可取活體組織行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直腸鏡檢。 簡單實用, 可直視察下觀察直腸有無併發炎症、糜爛、潰瘍、息肉、腫瘤、肛裂、痔瘺、狹窄、直腸粘膜有否鬆弛、脫垂、腸套疊等。

結腸鏡檢查。 對由結腸冗長、巨結腸、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氐病、結腸憩室、腸結核、腫瘤、腸梗阻、放射性腸炎、結腸易激綜合症等引起的便秘, 有重要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價值。

7、肛門鏡檢查:內痔、低位直腸腫塊均可窺及。 當直腸粘膜有充知水種、糜爛而難以用一般炎症解釋時, 應考慮直腸內套疊的可能性。

若如有來源不明的血跡, 尤為陳舊血跡, 應警惕上方腫瘤的可能。

溫馨提示:雖說便秘不是什麼大病, 但它的危害性也是不可忽視的。 一般來說, 多喝水, 多運動, 多吃雜糧,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便可以有效防治便秘, 便秘患者不妨試試。

【參考文獻:《普通外科症狀鑒別診斷學》《肛管直腸良性疾病診斷與治療新選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