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朋友眼中,你本來就很好

經驗說:朋友們很善良, 都不忍心指出我的缺點。 實驗說:朋友眼中, 你在某些方面確實比自己想像的要好。

朋友們總把你說成一個靠譜小超人, 可你覺得這其實都是朋友們的抬舉和安慰。 那在朋友眼裡, 你到底是個什麼樣?

大部分人都有過這樣的好奇, 終於, 有一群心理學家決定探索答案。 他們找到幾個受試者, 以及這幾個受試的整個朋友圈, 然後讓所有朋友填寫一份問卷, 對這個人的性格做出評價, 同時受試者本人也要對自己做出評價。

對比朋友和本人的問卷結果, 結果很有意思:在朋友眼中,

你比你心目中的自己更淡定(情緒穩定性), 更靠譜(盡責性);不過你的藝術細胞、創造力什麼的(開放性)卻比你自認為的要低。 而且, 更有意思的是, 這一結論在各種各樣的文化背景中(無論是美洲、非洲, 還是歐洲、亞洲)都穩固不倒, 簡直堪稱“普世定律”。

在你眼中的自己也許毛病一身, 今天哭明天笑, 做事亂七八糟。 但是, 在朋友眼中, 你就像世外高人一樣, 任它風吹雨打雷震天, 你就倆字:心如止水!你還像無敵小超人, 3篇總結2個報表1個presentation一周內全部搞定, 而且有理想有抱負巨靠譜!你的朋友就是這麼“看好你哦”。

可是, 沒理由啊, 朋友們經常和你粘在一起, 你那些亂七八糟的小秘密他們早已一覽無餘, 怎麼還給自己套這麼個光環呢?

對此, 普林斯頓大學的Pronin教授的偏見實驗可以給出解釋。 她先給學生們描述了一些社會心理學中常見的偏見效應:自我服務偏見、光環效應和基本歸因偏見(參見文末注釋), 然後讓他們判斷自己和其他同學出現這些偏見的可能性有多大, 並且給出判斷的理由。

Pronin教授發現, 在對他人和自己做出判斷時, 我們採用的是“雙重標準”。 在判斷自己時, 我們會更多參照系自己的想法、感受這些內心的東西, 但在判斷別人時, 則更多參照他的外在行為表現。 而且這種雙重標準在你瞭解別人的想法的情況下也依然存在, 因為即使別人告訴了我們他們的想法, 我們還是會覺得這些資訊沒那麼重要, 會覺得他們只是在謙虛、誇大、或者逗著玩呢。

所以說, 淡定前的那陣翻江倒海, 輝煌前的那些掙扎糾結, 個中滋味你品嘗過了, 也和朋友分享過了。 你深深記得當初要死要活的感覺, 可是朋友們聽完就忘了, 只記得你後來的淡定和輝煌。

除了資訊參照的差別, 群體偏見也在光環里加了一筆。 這裡的群體偏見主要是指人們會偏向認為“和我一夥兒的都是好的”。 因此, 當別人把你當朋友時, 你也就加入了他那一夥兒人中, 光環也就來了。

但是, 光環雖然是光環, 光源總是還在在你身上, 朋友的稱讚不是毫無道理, 也絕不僅僅是一種安慰——拜託, 自信點兒嘛——在他們心中, 你就是那麼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