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癲癇, 劉梅有種難以名狀的感覺。 自從她8歲時, 第一次在課堂上發作, 到如今的28歲, 劉梅已經和癲癇打了整整20年的“交道”了。 看過不少醫生, 也吃過不少的藥, 但劉梅的癲癇還時不時的發作, 嚴重影響了她的工作和生活, 這讓劉梅感到很是絕望。 她常常在想,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癲癇變得如此“難治”呢?
導致“難治性”癲癇的機制尚不很清楚, 但有關的因素包括:
(1)發作類型及綜合征, 如嬰兒痙攣, Lennox綜合征, 顳葉癲癇、額葉癲癇的複雜部分性發作等構成了難治性癲癇的主體。
(2)起病年齡, 發病年齡越小(如1歲以內),
(3)發作頻繁、每次發作持續時間長、腦電圖背景活動不正常的癲癇一般難治。 難治性癲癇又有真假之分, 假性難治性癲癇多為“醫源性”, 多由於診斷有誤、分類不當、選藥不合適、劑量不當或根本未進行正規的治療所致。 這些患者經合理而富有個體化的方案治療, 有些效果顯著。 所以, 即使診斷為“難治性癲癇”, 也不要放棄任何積極治療的機會, 最好到正規大醫院, 經專科醫師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