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十大培養策略 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

人只要一出生, 都有渴望跟外界互動溝通的意願, 所以社會性發展不能談什麼時候開始, 而是與生俱來, 然後我們如何去促進它。 因為一個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跟環境息息相關的, 也就是他與生具有這個本能, 可是這本能可不可以發展出一個比較好的一個新的技能, 是非常需要後天環境的提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 每個孩子也有屬於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 孩子的交往潛力很大, 就看您怎麼培養!

重新認識孩子的交往能力

誤區一:朋友越多越好

沒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狀態,

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 但友誼卻不能持久, 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問題。 能夠維繫較長時間的友誼, 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個朋友, 您也不必太擔心。

誤區二:孩子大聲說話, 能給人開朗的感覺, 這就是“會交際”

大聲嚷嚷並不比用溫和的口吻說話更有說服力。 在孩子的交往中, 能不能維繫友誼才是問題的關鍵。

誤區三:孩子還小, 禮貌不周全沒關係

講禮貌的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從小培養起來的。 您的孩子越早擁有禮貌的態度, 他就越容易被別人接受。

誤區四:認識新朋友才是“交際”

認識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家人在一起的, 和家人的和諧相處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誤區五:孩子應該和“聰明”的孩子交往

這些父母認為“聰明”就是學習好, 他們希望孩子結交“聰明”的小朋友。 他們在無意中也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思想, “聰明”就是學習好, 不值得和那些在學習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 也不值得對別人付出同情心。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項和強項。 即使孩子的小夥伴在某個方面不如您的孩子, 但別人的長處仍是值得去學習的。 除了學習上“聰明”, 對人有禮貌、能替別人著想等好的品質也應該學習。 上面的測試題中還提到, 孩子應該對處於弱勢的人(如乞丐、流浪漢)表示應有的尊重, 一個從小就懂得尊重, 懂得對弱者付出愛心的孩子, 更容易被別人接受。

誤區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問題上表現得比較好面子, 有時會擔心孩子不會交往不好, 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 有個媽媽虛榮心很重, 每當她帶著孩子見到熟人, 孩子還沒有說話, 媽媽就先開了口:“我們家孩子膽子比較小, 內向, 羞怯。 ”其實, 媽媽就是擔心孩子說話笨嘴笨舌, 說得不得體而讓她沒面子。 這樣一來, 孩子本來想要說的話也不敢講出口了。

當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時候, 實際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謂的“尊嚴”和“面子”。 這樣做, 父母雖然保全了“面子”, 孩子卻損失了可貴的交往機會。

説明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人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 孩子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

能否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 能否勇敢地擔起社會責任, 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等, 決定於幼兒期的生活積累和受教育狀況。 而幼兒階段的教育比傳播知識、訓練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務, 就是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德, 增強社會性, 提高孩子社會適應和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 細心的父母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策略一、培養孩子積極、快樂的性情。 未來社會需要下一代能夠勇敢地擔起社會責任, 具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德, 兒童時代的道德教育將奠定他一生的思想基礎。 我們大人, 誰都不願意與性格沉悶、心胸狹窄愛計較的人交往。

阿德跟小朋友玩他帶來的滾軸溜冰。 不會玩的, 他耐心地教, 空地上歡笑聲一直沒斷。 玩累了, 他跑來喝水, 對前臺小劉說:“姐姐, 我幫你送通知吧。 ”清澈的大眼睛像“小天使”。

策略二、對待孩子要有耐心。 對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 只有做了父母才能瞭解。 當你們精心準備好大餐, 他卻一口都不吃;當你有一大堆事等著他入睡以後再做, 他卻無論如何不肯睡;當你晚上瞌睡得要命, 小東西卻哭個沒完……你得拼命壓制著自己的怒火, 心平氣和地對待你的寶貝。 你必須這麼做, 因為仔細想來, 這些都不是他的錯。 但你能做到嗎?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嗎?最好的策略是:以所能有的耐心, 最大限度滿足他的合理要求。 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樣的態度對他,這種態度也會潛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沒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人的耐心畢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讓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會告訴他,我正忙著,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

策略三、言出必行,始終如一。你也許會認為:孩子小,偶爾騙騙他沒關係。其實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後也被他騙。父母千萬不要騙孩子,而且還要刻意告訴孩子父母不騙孩子。這一點很重要,一方面可以獲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樹立父母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僥倖而無理取鬧。同時,儘量做到始終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維、判斷的混亂。處理同樣的事件要給出同樣的標準,如果你今天允許孩子這麼做,明天沒有任何理由卻告訴他不行,就會造成混亂。你或許會忘記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絕對不會忘。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的命令很難貫徹。是孩子任性嗎?其實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策略四、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即使父母,也無權要求他們事事按照你的意願來做,即使你是為了他好。比如:你認為他該睡覺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飯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讓他放下手裡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強加的結果只能適得其反。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孩子不但開心、樂觀,還能養成獨立、有主見的性格。

策略五、忽視孩子的無理要求。遇上孩子提無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無法滿足時,如果他哭鬧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滿足他嗎?恰恰相反。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滿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協。否則只會使同樣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當你對孩子說“不行”、“不能做”時,孩子往往不會馬上放棄他的行動,他會一邊看著你,一邊繼續試探你是否真的不讓他做。這時,你應該堅決地走過去,把孩子抱開,讓他做別的事;而不是繼續坐在那裡,重複說著“不行”,持續與孩子的較量。孩子從你堅決的態度上,可以知道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策略六、適當地給孩子一點權力。有時,孩子會對某件事很感興趣,你不讓他做,他也執拗地一定要做。這時不妨給孩子一點選擇的權力。

比如,孩子對放在櫃子裡面的東西非常感興趣,經常想翻出來玩。父母既不想讓他養成到處亂翻的習慣,又不想扼殺他的探究欲。怎麼辦?一方面告訴他亂翻東西的不好,另一方面他實在要翻的話,就建議他:好吧,那我們拿一樣東西,拿好就把櫃門關上,孩子會很開心地照辦。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策略七、讓孩子承擔一點責任。看到這個小標題,你或許會跳起來,這麼小的孩子你讓他承擔什麼責任?其實,孩子的責任感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應該從對自己做的事承擔責任開始,樹立起責任意識。

孩子時常會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滿地都是,要有意引導孩子自己收拾。他掉落的東西讓他自己撿起來,他摔倒後讓他自己爬起來。凡是他能做的事情,都讓他自己做。

策略八、讓孩子瞭解別人的感受。一個不瞭解別人感受的人,是很難體諒別人的。雖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這些你或許不想讓孩子過早知道。但讓孩子瞭解父母的感受,體諒父母的辛苦,對孩子卻是不無益處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工作一天真的很累,很想睡覺,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擾我;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不好的行為真的很生氣;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抱著他很累,讓他自己走;要讓孩子知道打別人,別人會很痛,想打別人先打自己試試看;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會有不對的地方,善於主動向他說對不起;要讓孩子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孩子生病時,應鼓勵孩子必須堅強起來,承受疾病帶來的不適,而不是無休止地折磨大人。

策略九、讓孩子知道規矩。老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個世界是有秩序的,如馬路上的“紅綠燈”。現在孩子性格獨特,特別是在家被溺愛的孩子,以為社會像家裡“要星星不給月亮”。正好,到成人世界給扳過來。規矩一:“不動人家的東西”。小朋友到大人辦公室,看什麼都新鮮,特別是喜歡動電腦,這時候要征得大人同意。規矩二:“在樓道裡不能大聲喊叫,不能亂跑亂打,不能影響大人的工作”。規矩三:有禮貌。這點非常重要,文明的人是有修養,有禮貌的人,這需要從小培養,從小事入手。教孩子學會尊重別人,一是語言禮儀,“請,謝謝”,接電話用禮貌語。二是社會規範禮儀:“女士優先”、“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按規定排隊”等。規矩四:學會道歉。孩子淘氣很正常,躺著不動准是生病了。淘氣就容易做錯事,錯了要勇於承認,主動道歉,求得別人原諒。如果可以補救,積極行動,將損失降到最小,這對孩子一生都非常重要。規矩五:學會謙讓,樂意與人分享。積極適應環境,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是孩子的“必修課”,人們常說的“情商”重於“智商”就是這個意思吧。在一起玩,小朋友的性格特徵顯現出來:有的喜歡拔尖,以“我”為中心;有的脾氣大,稍不順心就生氣或大哭。啟發孩子學會謙讓,把玩具與同伴一起玩,感受到“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同伴有困難時給予幫助,體會“朋友”的意思。

策略十、控制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首先,孩子攻擊別人的行為多是從社會環境中學到的,家長應從身邊的環境中找到那些可能導致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如,有時孩子看電視節目不分種類,家長應把好關,禁止孩子看一些暴力節目,多看有意義的節目,並引導、幫助孩子分析好壞,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並鼓勵孩子學習好的行為,批評暴力行為。其次,為孩子豎立良好的榜樣。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家長應正確引導,為孩子豎立良好的學習榜樣。首先應從自身做起,家庭成員之間應和睦相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其次,可多在孩子面前談談鄰居其他孩子的良好行為,鼓勵孩子多與他們玩耍,向他們學習。再次,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表揚。家長應多與老師聯繫,瞭解孩子在校的表現。對於孩子在與同學交往中做得好的地方及行為,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如在家中顯眼處貼一張紅花榜,當瞭解孩子在校一天中沒有打人或罵人時,貼一朵小紅花,並告訴他,每得一定數量的小紅花可換取某種權利或要求,如5朵紅花可買一本故事書,3朵小紅花可吃一個霜淇淋等等。通過這樣的激勵,使孩子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克服愛吵架、打人的毛病,與同學友好相處。 第四,要改變不正確的教育方法。當別人又向你反映你的孩子打了人時,請不要說:“如果不是別人先動手打他,他是不會先動手打人的。”這種過份偏袒的行為會使孩子產生一種隨時可以攻擊別人的合理感,只會使他攻擊性加重。這時,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並帶著孩子向被欺負的孩子及家長賠理道歉。當然,也不應該不問青紅皂白的給孩子一頓打罵,而應該向老師或其他同學瞭解情況,待調查清楚以後再給予公正的批評教育。第五,為孩子創設條件,進行教育引導。家長可經常帶孩子參加群體性的遊樂活動,如去公園、遊樂場玩,讓孩子體會到與大家一起玩耍的快樂。再讓他想一想,這時如果自己跟別人爭吵、打架,會造成什麼後果,體會自己平時行為的危害。同時,家長耐心地對孩子進行說理教育,使他認識到自己不受同學歡迎的原因,從而逐漸克服自己的缺點,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

獨生子女免不了溺愛,容易形成“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變得任性、驕橫、無禮。但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起來的,作為父母應積極探索育兒策略,讓使孩子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一個高情商的人。

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樣的態度對他,這種態度也會潛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沒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人的耐心畢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讓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會告訴他,我正忙著,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

策略三、言出必行,始終如一。你也許會認為:孩子小,偶爾騙騙他沒關係。其實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後也被他騙。父母千萬不要騙孩子,而且還要刻意告訴孩子父母不騙孩子。這一點很重要,一方面可以獲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樹立父母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僥倖而無理取鬧。同時,儘量做到始終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維、判斷的混亂。處理同樣的事件要給出同樣的標準,如果你今天允許孩子這麼做,明天沒有任何理由卻告訴他不行,就會造成混亂。你或許會忘記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絕對不會忘。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的命令很難貫徹。是孩子任性嗎?其實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策略四、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即使父母,也無權要求他們事事按照你的意願來做,即使你是為了他好。比如:你認為他該睡覺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飯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讓他放下手裡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強加的結果只能適得其反。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孩子不但開心、樂觀,還能養成獨立、有主見的性格。

策略五、忽視孩子的無理要求。遇上孩子提無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無法滿足時,如果他哭鬧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滿足他嗎?恰恰相反。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滿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協。否則只會使同樣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當你對孩子說“不行”、“不能做”時,孩子往往不會馬上放棄他的行動,他會一邊看著你,一邊繼續試探你是否真的不讓他做。這時,你應該堅決地走過去,把孩子抱開,讓他做別的事;而不是繼續坐在那裡,重複說著“不行”,持續與孩子的較量。孩子從你堅決的態度上,可以知道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策略六、適當地給孩子一點權力。有時,孩子會對某件事很感興趣,你不讓他做,他也執拗地一定要做。這時不妨給孩子一點選擇的權力。

比如,孩子對放在櫃子裡面的東西非常感興趣,經常想翻出來玩。父母既不想讓他養成到處亂翻的習慣,又不想扼殺他的探究欲。怎麼辦?一方面告訴他亂翻東西的不好,另一方面他實在要翻的話,就建議他:好吧,那我們拿一樣東西,拿好就把櫃門關上,孩子會很開心地照辦。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策略七、讓孩子承擔一點責任。看到這個小標題,你或許會跳起來,這麼小的孩子你讓他承擔什麼責任?其實,孩子的責任感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應該從對自己做的事承擔責任開始,樹立起責任意識。

孩子時常會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滿地都是,要有意引導孩子自己收拾。他掉落的東西讓他自己撿起來,他摔倒後讓他自己爬起來。凡是他能做的事情,都讓他自己做。

策略八、讓孩子瞭解別人的感受。一個不瞭解別人感受的人,是很難體諒別人的。雖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這些你或許不想讓孩子過早知道。但讓孩子瞭解父母的感受,體諒父母的辛苦,對孩子卻是不無益處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工作一天真的很累,很想睡覺,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擾我;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不好的行為真的很生氣;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抱著他很累,讓他自己走;要讓孩子知道打別人,別人會很痛,想打別人先打自己試試看;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會有不對的地方,善於主動向他說對不起;要讓孩子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孩子生病時,應鼓勵孩子必須堅強起來,承受疾病帶來的不適,而不是無休止地折磨大人。

策略九、讓孩子知道規矩。老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個世界是有秩序的,如馬路上的“紅綠燈”。現在孩子性格獨特,特別是在家被溺愛的孩子,以為社會像家裡“要星星不給月亮”。正好,到成人世界給扳過來。規矩一:“不動人家的東西”。小朋友到大人辦公室,看什麼都新鮮,特別是喜歡動電腦,這時候要征得大人同意。規矩二:“在樓道裡不能大聲喊叫,不能亂跑亂打,不能影響大人的工作”。規矩三:有禮貌。這點非常重要,文明的人是有修養,有禮貌的人,這需要從小培養,從小事入手。教孩子學會尊重別人,一是語言禮儀,“請,謝謝”,接電話用禮貌語。二是社會規範禮儀:“女士優先”、“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按規定排隊”等。規矩四:學會道歉。孩子淘氣很正常,躺著不動准是生病了。淘氣就容易做錯事,錯了要勇於承認,主動道歉,求得別人原諒。如果可以補救,積極行動,將損失降到最小,這對孩子一生都非常重要。規矩五:學會謙讓,樂意與人分享。積極適應環境,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是孩子的“必修課”,人們常說的“情商”重於“智商”就是這個意思吧。在一起玩,小朋友的性格特徵顯現出來:有的喜歡拔尖,以“我”為中心;有的脾氣大,稍不順心就生氣或大哭。啟發孩子學會謙讓,把玩具與同伴一起玩,感受到“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同伴有困難時給予幫助,體會“朋友”的意思。

策略十、控制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首先,孩子攻擊別人的行為多是從社會環境中學到的,家長應從身邊的環境中找到那些可能導致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如,有時孩子看電視節目不分種類,家長應把好關,禁止孩子看一些暴力節目,多看有意義的節目,並引導、幫助孩子分析好壞,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並鼓勵孩子學習好的行為,批評暴力行為。其次,為孩子豎立良好的榜樣。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家長應正確引導,為孩子豎立良好的學習榜樣。首先應從自身做起,家庭成員之間應和睦相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其次,可多在孩子面前談談鄰居其他孩子的良好行為,鼓勵孩子多與他們玩耍,向他們學習。再次,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表揚。家長應多與老師聯繫,瞭解孩子在校的表現。對於孩子在與同學交往中做得好的地方及行為,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如在家中顯眼處貼一張紅花榜,當瞭解孩子在校一天中沒有打人或罵人時,貼一朵小紅花,並告訴他,每得一定數量的小紅花可換取某種權利或要求,如5朵紅花可買一本故事書,3朵小紅花可吃一個霜淇淋等等。通過這樣的激勵,使孩子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克服愛吵架、打人的毛病,與同學友好相處。 第四,要改變不正確的教育方法。當別人又向你反映你的孩子打了人時,請不要說:“如果不是別人先動手打他,他是不會先動手打人的。”這種過份偏袒的行為會使孩子產生一種隨時可以攻擊別人的合理感,只會使他攻擊性加重。這時,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並帶著孩子向被欺負的孩子及家長賠理道歉。當然,也不應該不問青紅皂白的給孩子一頓打罵,而應該向老師或其他同學瞭解情況,待調查清楚以後再給予公正的批評教育。第五,為孩子創設條件,進行教育引導。家長可經常帶孩子參加群體性的遊樂活動,如去公園、遊樂場玩,讓孩子體會到與大家一起玩耍的快樂。再讓他想一想,這時如果自己跟別人爭吵、打架,會造成什麼後果,體會自己平時行為的危害。同時,家長耐心地對孩子進行說理教育,使他認識到自己不受同學歡迎的原因,從而逐漸克服自己的缺點,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

獨生子女免不了溺愛,容易形成“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變得任性、驕橫、無禮。但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起來的,作為父母應積極探索育兒策略,讓使孩子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一個高情商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