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癡呆是目前病因未明的原發性退行性腦變性疾病。 多起病於老年期, 潛隱起病, 病程緩慢且不可逆, 臨床上以智能損害為主。 病理改變主要為皮質彌漫性萎縮, 溝回增寬, 腦室擴大, 神經元大量減少, 並可見老年斑, 神經原纖維結等病變, 膽鹼乙醯化酶及乙醯膽鹼含量顯著減少。 起病在65歲以前者又稱早老性癡呆, 多有同病家族史, 病情發展較快, 顳葉及頂葉病變較顯著, 常有失語和失用。
老年性癡呆主要表現為腦細胞的廣泛死亡, 特別是基底節區的腦細胞。 正常情況下, 基底節區發出的纖維投射到大腦與記憶和認知有關的皮質,
經解剖發現, 老年性癡呆患者腦中有廣泛的神經元纖維纏結, 軸突纏結形成老年斑。 老年斑中含有壞死的神經細胞碎片、鋁、異常的蛋白, 老年性癡呆患者腦內β-澱粉樣蛋白過度積聚。
目前公認的老年性癡呆發病機制主要有兩種:一是由於澱粉樣前蛋白的異常導致蛋白成分漏出細胞膜, 導致神經元纖維纏結和細胞死亡, 基因位於21號染色體。 二是與載脂蛋白Eε-4(ApoE-4)的基因有關, ApoE-ε4的增多能對抗ApoE-ε2或ApoE-ε3的功能。 ApoE-ε4使神經細胞膜的穩定性降低, 導致神經元纖維纏結和細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