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是一種發生於三叉神經分佈區域內的短暫的、反復發作的劇烈疼痛。 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前者病因不明;後者由炎症、外傷、腫瘤、血管病等引起。 常於40歲後起病, 女性較多。 中醫學稱本病為“偏頭風”、“面痛”等。 間歇期三叉神經痛藥物治療有哪些呢?
1.西醫藥治療
卡馬西平:為首選藥物, 初服100mg, 日2次, 服1日以後每日增加100mg, 直到疼痛停止。 每日最大量不應超過1咖忉e, 以後逐漸減小藥量, 確定最小有效量維持。 但應定期檢查肝功能與造血功能, 孕婦忌用。 副作用參見藥物書籍。
苯妥英鈉:初服100n氓, 每日3次;如無效可每日增加100mg,
以上後藥物無效, 可用氯硝西泮4-6mg/日, 副作用有嗜睡和步態不穩。
2, 中醫藥治療
風寒阻絡:顏面陣發性疼痛, 緊束感, 遇寒加重, 遇熱稍減, 或伴惡寒發熱, 鼻流清涕, 口不渴, 舌淡苔薄白, 脈浮緊。
治法:祛風散寒, 通絡止痛。
方藥:川芎20克, 荊芥、防風、羌活各10克, 白芷12克, 細辛3克, 全蠍5克, 蜈蚣3條, 薄荷、生甘草各6克。 風熱傷絡:面部灼熱疼痛, 遇熱加重, 惡風, 微渴, 舌邊尖紅苔薄黃, 脈浮數。
治法;疏風散熱, 通絡止痛。
方藥:桑葉、白菊花、連翹各12克, 葦根15克, 忍冬藤20克, 蔓荊於10克, 川芎9克, 全蠍5克, 薄荷、生甘草各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