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影響孩子一生的九種能力

養生之道網導讀:

影響孩子一生的九種能力, 優秀的能力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優秀的能力對孩子的有很好的影響。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們應該培養孩子哪方面的能力呢?以下九種影響孩子一生的能力, 作父母的千萬要留意!

影響孩子一生的九種能力

一、接受失敗的能力

走向成功的橋樑在一個團體社會裡, 輸給別人的機會, 本來就比贏他人的機會多, 因此, 比起把目標放在第一, 努力邁進, 更重要的應該是對任何事都盡力的心態。 請不要忘記, 在你畏懼孩子的失敗之時, 孩子更多的成長機會正在被你剝奪。

我們不能再因為自己的畏懼而執著於第一, 並無形中把孩子的手腳給捆綁, 反而應該要培養孩子跌倒後, 可以有站起來, 並再次勇往直前的能力。 我們要切記, 沒有“失敗力”的孩子, 其人生絕不會成功。

二、哲學式的思考能力

培養一個會思考的孩子的第一步哲學式的思考, 時時抱著懷疑的精神, 不要把所有的東西都當成是理所當然般的對待, 不應該用太多的直觀來看待事物, 不是‘憑著感覺走’的模式, 而是以理論為基本, 來解釋所遭遇到的事物, 對於不熟悉的, 如果思索沒有任何的收穫, 不是因為你的智商不夠

三、感知幸福的能力

培養可以自我變幸福的能力既然當官不是幸福, 發財不是幸福, 那麼什麼是幸福?我的老師告訴我:幸福不在於得到多少,

幸福在於感知幸福的能力!一個沒有感知幸福能力的人, 無論他得到再多, 他都不會幸福;一個能夠感知幸福的人, 無論他多麼平凡, 他都是幸福的。

四、領導能力

領導的首要條件, 有著為他人著想的心領袖不是天生的, 而是後天培養的, 而且3歲之前是孩子情感發展的關鍵期, 所以父母不要在此時只想著讓孩子智慧開發, 而錯過了學習溝通及觀察別人的最佳時期。 學會溝通的孩子無論在幼稚園裡還是學校裡, 都會受到同伴們的喜歡, 身邊的朋友也一定會很多, 這能為他將來良好的人際關係打下基礎。 就算不成為領袖人物, 也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領導能力需要靠訓練來增強,

一位元胸懷大志的領袖需要機會去磨練他的領導藝術。 讓子女參加運動隊、童子軍。 課外活動小組和其他社區組織吧, 他們將在那兒獲得待人處世的經驗。 不過還應該讓孩子在其興趣範圍內去努力爭取領導地位。

五、閱讀能力

培養可以洞察世界的眼光在把孩子領上閱讀之路的過程中, 父母要記住, 您只肩負著2大任務:第一就是要讓孩子喜歡讀;第二就是要教會孩子怎麼讀。

六、交流能力

總體基本能力的搖籃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 一個人無論多麼聰明, 多麼優秀, 要是沒有別人的支持, 取得突出成就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沒有他人的支持, 連獲得高智慧的途徑都找不到。 聰明的家長應該明白, 孩子如果覺得交流是一種享受,

無論跟誰交流都能輕鬆自如, 身心一致, 內外一致, 他的交際圈就會越來越大, 他的未來與社會的相融性就會越來越強。 但是, 聰明的家長更應該知道, 無論怎樣, 孩子都需要家庭的理解、説明和支持。

七、英語語言能力

地球村時代, 生存的基本條件語言習得主要通過獲得大量的可理解輸入來實現, 而聽是獲得可理解語言輸入的最重要的管道。 因此, 在對孩子進行英語輔導時應對孩子聽力認知策略能力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

八、經濟方面的能力

開啟美好未來的鑰匙。

九、自製力

種自我控制的強大力量在人生的旅途中, 為了實現目標, 也許你必須幹一些自己不想幹的事, 放棄一些自己 深深迷戀的事,

這樣就感到了一定的“約束”。 但是, 為了生活, 為了目標, 我們不能試圖 擺脫一切“約束”, 而是應該在“約束”的引導下, 一步步沿著既定的目標, 穩妥地前進。 一個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缺乏自製力, 就像汽車失去了方向盤和刹車, 必然會“越軌”和“出格”, 甚至“翻車”。

高情商孩子必備的能力

一、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

情緒是什麼呢?情緒就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表現。 認識自身的情緒就要引導孩子準確地感知、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

一些家長不理解孩子情緒發展的複雜性, 他們希望孩子總是開心地微笑。 孩子一哭鬧, 他們就會近乎神經質地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 其實, 這樣孩子就失去了體驗更豐富的情緒的機會。 研究者通常認為痛苦、快樂、興趣、驚奇、厭惡、憤怒、懼怕、悲傷等8種基本情緒是人類嬰兒從種族進化中獲得的, 也就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儘早體驗並豐富這些情緒。最近和孩子一起看的一套科普繪本《瞭解我自己系列》中的《我的情緒我控制》用立體翻翻書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孩子解釋了這8種基本的情緒。正如書中所說家長需要讓孩子適當宣洩自己的情緒,體會不同情緒帶來的感受:讓孩子體驗一下買不到心愛的玩具的失落,體驗一下被小朋友拒絕的沮喪,體驗一下被大孩子欺負的痛苦,體驗一下等待自己喜歡的動畫片開始的焦慮,體驗一下被成年人認可的喜悅,體驗一下行走在黑夜的緊張……

這一切體驗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熟悉和體驗各種情緒,特別是那些負面情緒。

打碎東西是孩子經常出的差錯,小孩子不小心把自己最喜歡用的小花碗打碎了,他一哭,溺愛孩子的家長會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然後使勁跺腳,並說是這個可惡的“地面”把孩子給絆倒了,孩子也會伸出小手去拍打地面,在拍打地面的遊戲中孩子笑了,也就把打碎小花碗的事情忘了。打碎小花碗後,孩子哭一方面是因為打碎碗會給他一點兒驚嚇,一方面是裡面的肉掉到了地上他會遺憾,再者是他喜歡的小花碗不能用了,他會有些傷心。在一個小小的失誤中孩子能體驗到三種負面情緒,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機會。如果我們用拍打地面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雖然可以讓孩子止住哭聲,但這樣一次體驗負面情緒的機會就失去了,而且更加可怕的是,以後當這樣的事再發生的時候,他會很自然地去抱怨“這個可惡的地面”,成為一個愛為自己的過錯找藉口的孩子。

至於打碎的小花碗,你也不要直接就當著孩子的面把它掃進垃圾桶,你要慢慢把碎片撿起來,告訴他“你喜歡這個小花碗,媽媽知道。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新的好不好?”在對新的小花碗的期待中,孩子失去心愛的東西的傷心會逐漸淡化。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情緒認知教育的過程,這樣也是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的很好的循序漸進的辦法。

二、管理情緒的能力

管理情緒的能力也就是通常說的要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管理情緒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壓制情緒。第二方面是要善於克制自己的情緒,要善於把握表達情緒的分寸。

這裡以孩子對於憤怒情緒的表達為例來說明。一些家長在批評、懲罰孩子的時候,不允許孩子辯解,不允許孩子哭泣,甚至連孩子表達出一些不滿情緒都不允許。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就會變得或者是逆來順受,或者是壓抑鬱悶,或者是當面唯唯諾諾,背後卻以破壞紀律、破壞東西的極端方式發洩憤怒情緒,這都不利於孩子情商的培養。

恰當的做法是,當批評孩子的時候,允許孩子辯解,讓他講出自己的道理,當孩子受到懲罰的時候,也應該允許他哭泣,也應該允許他不滿、允許他憤怒。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收起那套師道尊嚴,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壓制他。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沒有憤怒,而只是希望教給他如何恰當地表達憤怒。只有在不斷的表達中,孩子才能逐漸學會表達情緒的合理的方式。

《我的情緒我控制》書中也針對生氣、憤怒給與了家長和孩子靈活應對的小訣竅:開始生氣時可以一個人待著冷靜一下,去打籃球直到疲勞;生氣中可以深呼吸或是對著牆壁或植物傾訴心中的感受;生完氣後要反思,和別人聊聊天或出去走走。只有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才能逐漸成熟成長。

三、承受挫折的能力

這一能力是情緒管理的延伸。經常聽到有孩子因成績不理想而自殺,因老師的幾句批評而自我傷害,因家長的誤解而尋短見。更有一些優秀的孩子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精神抑鬱……這些慘痛的教訓都表明,孩子們由於受到過多的呵護,抗挫折能力太差,情商太低,最終害了自己,也斷送了一家人的幸福快樂。

呵護成了害人,事與願違。家長要敢於讓孩子們去磨煉,敢於讓他們去面對失敗,要讓他們在不斷的小失敗中成長起來,培養起足夠承受大失敗的力量。就像一隻在和風細雨中練習飛翔的鳥兒一樣,要鼓勵它迎著風雨前進。被風吹落後,它們應該馬上再去振動翅膀,就這樣在風雨中磨煉,最終去領受暴風雨的洗禮。

四、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

人生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和人聯繫,只有理解他人的情緒,才能真正實現“知己知彼”。一個孩子首先要學會的是觀察父母情緒的變化。所以媽媽一定要經常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當你很煩躁時,你可以告訴他“媽媽很煩,我要安靜一會兒,你先自己玩兒”。當你悲傷的時候,別看到孩子就馬上擦乾眼淚,你應該把傷心的事告訴孩子“媽媽最好的同學去世了,我很傷心。”當孩子遞上一塊紙巾的時候,你要欣然接受,並且認真地感謝他。經過這樣的培養,慢慢地他就能成為一個為父母著想的孩子。《我的情緒我控制》書中“控制情緒能力有多高?”一章節就涉及換位思考的問題,讓孩子通過閱讀能瞭解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

五、人際關係管理的能力

《卡爾·維特的教育》一書的作者老卡爾·維特給我們講了一種“傾聽的藝術”。他和妻子每天在兒子入睡以前,都要留一段時間聽他講白天發生了哪些事情,聽兒子講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在敘述的過程中他逐漸習慣了反省自身,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適時地對孩子進行人際交往的指導。這種“傾聽”教育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對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這樣可以促使他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先是在家裡,然後在學校,將來就可以在工作上、社會上自信勇敢地正視和處理各種事情。

通過老卡爾·維特的論述我們能夠體會到,人際交往的訓練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家庭內部的良好的溝通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基礎,在家庭中體會到愛、尊重、分享等等,就可以促使孩子加深對社會的理解,使他成長為一個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快樂的人。

美國一些小學已試驗將“情緒教育”列入教學計畫中,並創造性地開始實施“情商掃盲”,開設的課程有實用心理學、交際技巧、情緒控制技巧等等,其中教孩子如何控制或平息憤怒、焦躁、憂鬱等不良或消極情緒特受歡迎。統計表明,在實施“情商掃盲”的學校裡,孩子們打架明顯減少,課堂紀律更好,學習成績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自稱“生活在溫暖集體中”,或“擁有了更多朋友”。

“開心時我們吃的多,害怕時,我們會更好保護自己,好奇時,我們會學東西。情緒一直在激勵我們進步呢!”《瞭解我自己系列》糾正了不少家長動輒教訓孩子、期望孩子永遠處於穩定情緒裡的初衷。同時讓家長和孩子明白情緒是可以學習和培養的,除了向身邊的長輩學習,閱讀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該系列將情緒的知識藏進了好玩的翻翻頁中,幫助孩子揭開情緒的奧秘,從而讓他們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輕鬆排解不良情緒、合理調整多變的心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瞭解自己,身心健康成長。無論是潛移默化的日常薰陶,還是寓教於樂的閱讀培養,只要我們全社會都重視起來,只要我們的家長都重視起來,我們就能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使他的人生更加和諧、幸福。

如何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

認識自己:讓孩子有機會探索興趣

傳統的單向學習方式,讓大部分孩子習慣于接受,無法從學習中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培養個人的興趣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樂趣。所以,成人應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環境,同時允許他依照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在學習的過程中避免為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反效果。

潛能開發:激發孩子潛在的天賦

為孩子提供接觸各種不同類型活動的機會,如:音樂、藝術的欣賞、動植物的照顧、天文地理的探索、身體律動的練習等,不要預設孩子該學到多少,家長可以從旁觀察孩子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從中發覺孩子的潛在能力。

判斷能力: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由於擁有的知識不夠豐富,加上邏輯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但隨著身心成長及知識增加,孩子也將擁有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累積很重要,也就是孩子必須有機會練習如何做決定。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這些錯誤的經驗將是孩子做出正確決定的基礎。

思考能力:以開放的方式提問

問題可以引發孩子對於周遭環境的好奇心,讓他動腦思考。但提問的方式很重要。Yes/No類型的問句無法真正幫助孩子進行思考,最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採用開放式的問句,如:你覺得怎樣?你有沒有什麼辦法?開放式的提問可以達到説明孩子思考的目的。

創造能力:設計一個有意思的活動

利用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個大家都有興趣的主題,全家人共同設計進行一個活動,如:說故事接龍,角色交換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創造力,也可以喚醒和開發孩子另一方面的潛能。

感官能力:為孩子提供感官刺激

在孩子感官發展敏銳的階段,需要各種感官刺激説明其概念的發展。家長可以提供孩子各種運用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探索環境的機會,如:引起視覺探索的圖形,可供觸摸的不同材質的地板或牆面,能夠動手操作的各種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聽得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刺激——豐富的感官刺激經驗,是孩子發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據。

專注能力:不要強迫孩子學習

家長都期待孩子比別的孩子好,每天幫他排滿課後輔導課程及才藝學習,卻沒有問過孩子是否有學習的意願。主動、有意願的學習才能讓孩子發展專注力,而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條件,被威脅強迫地去上各種課程,非但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還可能因不愉快的經驗而影響日後的學習。

循序成長:對孩子的期待必須合理

家長都希望孩子有高人一等的優異表現與成就,因此容易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無能而放棄,如果家長瞭解孩子的實力並給予適當的期待,等孩子達到目標之後再提升標準,就很容易達到目標。

親子關係:與孩子分享工作

美國的許多城市設有爸爸日、媽媽日。在這一天讓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去上班,讓孩子有機會瞭解家長工作的內容及辛苦,對於親子關係的互動有很大幫助。家長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會成為孩子的典範,另外也會讓親子互動增加許多話題。

學習態度:保持你自己的學習熱忱

許多家長常一天到晚叮嚀孩子要認真讀書,卻不見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通過身教影響孩子。家長本身能夠常常保持對於學習的熱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將會通過身教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態度。

表現自己:為孩子設置作品角

固定的作品展示區,可以讓孩子學習大方地表現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討論自己的作品,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話題及語言學習的機會。

增強好行為:不要過多挑剔和評斷

當孩子拿著他的作品與你分享,滿心期待能得到肯定時,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高標準來評斷。學齡前的孩子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家長任何一句批評都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成人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面資訊的語言,儘量減少使用負面語言(如:你怎麼畫得這麼亂,顏色太多了)。

增進學習力:學習應用先進知識

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體科技,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事。學齡前的孩子也可以學習使用電腦,運用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視野觸角伸得更遠、更廣。

抒發情緒:與孩子談話並學習傾聽

每天花點時間與孩子聊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聊天的過程瞭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家長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許多家長沒等孩子把話說完就急著要糾正他錯誤的觀念。這種舉動會讓孩子不願再與家長分享他的想法,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增長見聞:全家外出遊覽

放假時,全家一起外出旅遊,除了增進親子關係,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他的知識。為了讓每一次旅行都能讓孩子有所收穫,建議家長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畫,全家人一起收集資料,討論行程路線,對目的地有較深的認識。在行程中,家長也應鼓勵孩子運用感官觀察、比較,並發現異同,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培養責任心:給孩子以肯定

孩子喜歡模仿家長的行為,也許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家長若能為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掃把、拖把、吸塵器等),並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範圍(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展出責任感。

設扮演區:提供扮演類型的玩具

洋娃娃、絨毛動物、玩偶、廚房用具、各行各業的工具及服裝等,孩子通過扮演遊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瞭解社會的真實情況。家長可以在角落裡為孩子佈置一個扮演區,在其中擺放幼兒扮演所需的道具。

行為發展:建議孩子加入感興趣的小團體

團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態度,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選擇一個團體,如:幼兒音樂班或社區中所成立的親子互動團體。通過團體的互動,孩子漸漸發展出社會生活的技巧並達到社會化。

關心社會:和孩子討論新聞

以適合孩子的方式與其討論新聞時事,能幫助他融入社會生活,瞭解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五花八門的新聞內容能引發孩子對社會的關心。不過在孩子關心社會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有些未經處理的新聞畫面及題材會對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個體差異: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性格。因此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適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家長更不應該拿孩子做比較。家長只要幫助孩子與自己過去的行為作比較即可。

建立價值觀:做有原則的家長

年齡小的孩子,需要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可以依循,特別是有關常規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夠清楚知道規則與家長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親密的關係。家長若能堅持原則就可以清楚地讓孩子知道對與錯。

促進心智:把家變成學習的地方

孩子的心智發展必需從做中學。因此家長應善於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幫助孩子有效地學習。例如:廚房可以是學習數學及科學的地方,洗澡時可以學習浮與沉的概念,照顧動物的活動讓孩子能認識動物的構造和習性。

解決問題:鼓勵孩子處理困難

大多數的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直接尋求家長的協助,太會幫助孩子處理問題的家長往往教出依賴心很重的孩子。家長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也能夠自己處理一些不太複雜的問題。因此家長應該從旁輔導,給孩子機會來自己學習解決問題。

成功是源于自身的信任,如果道理是這樣,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同樣也是如此,如今身為孩子父母的你,切記,一定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你的子女!

也就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儘早體驗並豐富這些情緒。最近和孩子一起看的一套科普繪本《瞭解我自己系列》中的《我的情緒我控制》用立體翻翻書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孩子解釋了這8種基本的情緒。正如書中所說家長需要讓孩子適當宣洩自己的情緒,體會不同情緒帶來的感受:讓孩子體驗一下買不到心愛的玩具的失落,體驗一下被小朋友拒絕的沮喪,體驗一下被大孩子欺負的痛苦,體驗一下等待自己喜歡的動畫片開始的焦慮,體驗一下被成年人認可的喜悅,體驗一下行走在黑夜的緊張……

這一切體驗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熟悉和體驗各種情緒,特別是那些負面情緒。

打碎東西是孩子經常出的差錯,小孩子不小心把自己最喜歡用的小花碗打碎了,他一哭,溺愛孩子的家長會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然後使勁跺腳,並說是這個可惡的“地面”把孩子給絆倒了,孩子也會伸出小手去拍打地面,在拍打地面的遊戲中孩子笑了,也就把打碎小花碗的事情忘了。打碎小花碗後,孩子哭一方面是因為打碎碗會給他一點兒驚嚇,一方面是裡面的肉掉到了地上他會遺憾,再者是他喜歡的小花碗不能用了,他會有些傷心。在一個小小的失誤中孩子能體驗到三種負面情緒,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機會。如果我們用拍打地面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雖然可以讓孩子止住哭聲,但這樣一次體驗負面情緒的機會就失去了,而且更加可怕的是,以後當這樣的事再發生的時候,他會很自然地去抱怨“這個可惡的地面”,成為一個愛為自己的過錯找藉口的孩子。

至於打碎的小花碗,你也不要直接就當著孩子的面把它掃進垃圾桶,你要慢慢把碎片撿起來,告訴他“你喜歡這個小花碗,媽媽知道。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新的好不好?”在對新的小花碗的期待中,孩子失去心愛的東西的傷心會逐漸淡化。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情緒認知教育的過程,這樣也是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的很好的循序漸進的辦法。

二、管理情緒的能力

管理情緒的能力也就是通常說的要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管理情緒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壓制情緒。第二方面是要善於克制自己的情緒,要善於把握表達情緒的分寸。

這裡以孩子對於憤怒情緒的表達為例來說明。一些家長在批評、懲罰孩子的時候,不允許孩子辯解,不允許孩子哭泣,甚至連孩子表達出一些不滿情緒都不允許。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就會變得或者是逆來順受,或者是壓抑鬱悶,或者是當面唯唯諾諾,背後卻以破壞紀律、破壞東西的極端方式發洩憤怒情緒,這都不利於孩子情商的培養。

恰當的做法是,當批評孩子的時候,允許孩子辯解,讓他講出自己的道理,當孩子受到懲罰的時候,也應該允許他哭泣,也應該允許他不滿、允許他憤怒。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收起那套師道尊嚴,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壓制他。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沒有憤怒,而只是希望教給他如何恰當地表達憤怒。只有在不斷的表達中,孩子才能逐漸學會表達情緒的合理的方式。

《我的情緒我控制》書中也針對生氣、憤怒給與了家長和孩子靈活應對的小訣竅:開始生氣時可以一個人待著冷靜一下,去打籃球直到疲勞;生氣中可以深呼吸或是對著牆壁或植物傾訴心中的感受;生完氣後要反思,和別人聊聊天或出去走走。只有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才能逐漸成熟成長。

三、承受挫折的能力

這一能力是情緒管理的延伸。經常聽到有孩子因成績不理想而自殺,因老師的幾句批評而自我傷害,因家長的誤解而尋短見。更有一些優秀的孩子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精神抑鬱……這些慘痛的教訓都表明,孩子們由於受到過多的呵護,抗挫折能力太差,情商太低,最終害了自己,也斷送了一家人的幸福快樂。

呵護成了害人,事與願違。家長要敢於讓孩子們去磨煉,敢於讓他們去面對失敗,要讓他們在不斷的小失敗中成長起來,培養起足夠承受大失敗的力量。就像一隻在和風細雨中練習飛翔的鳥兒一樣,要鼓勵它迎著風雨前進。被風吹落後,它們應該馬上再去振動翅膀,就這樣在風雨中磨煉,最終去領受暴風雨的洗禮。

四、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

人生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和人聯繫,只有理解他人的情緒,才能真正實現“知己知彼”。一個孩子首先要學會的是觀察父母情緒的變化。所以媽媽一定要經常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當你很煩躁時,你可以告訴他“媽媽很煩,我要安靜一會兒,你先自己玩兒”。當你悲傷的時候,別看到孩子就馬上擦乾眼淚,你應該把傷心的事告訴孩子“媽媽最好的同學去世了,我很傷心。”當孩子遞上一塊紙巾的時候,你要欣然接受,並且認真地感謝他。經過這樣的培養,慢慢地他就能成為一個為父母著想的孩子。《我的情緒我控制》書中“控制情緒能力有多高?”一章節就涉及換位思考的問題,讓孩子通過閱讀能瞭解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

五、人際關係管理的能力

《卡爾·維特的教育》一書的作者老卡爾·維特給我們講了一種“傾聽的藝術”。他和妻子每天在兒子入睡以前,都要留一段時間聽他講白天發生了哪些事情,聽兒子講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在敘述的過程中他逐漸習慣了反省自身,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適時地對孩子進行人際交往的指導。這種“傾聽”教育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對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這樣可以促使他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先是在家裡,然後在學校,將來就可以在工作上、社會上自信勇敢地正視和處理各種事情。

通過老卡爾·維特的論述我們能夠體會到,人際交往的訓練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家庭內部的良好的溝通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基礎,在家庭中體會到愛、尊重、分享等等,就可以促使孩子加深對社會的理解,使他成長為一個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快樂的人。

美國一些小學已試驗將“情緒教育”列入教學計畫中,並創造性地開始實施“情商掃盲”,開設的課程有實用心理學、交際技巧、情緒控制技巧等等,其中教孩子如何控制或平息憤怒、焦躁、憂鬱等不良或消極情緒特受歡迎。統計表明,在實施“情商掃盲”的學校裡,孩子們打架明顯減少,課堂紀律更好,學習成績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自稱“生活在溫暖集體中”,或“擁有了更多朋友”。

“開心時我們吃的多,害怕時,我們會更好保護自己,好奇時,我們會學東西。情緒一直在激勵我們進步呢!”《瞭解我自己系列》糾正了不少家長動輒教訓孩子、期望孩子永遠處於穩定情緒裡的初衷。同時讓家長和孩子明白情緒是可以學習和培養的,除了向身邊的長輩學習,閱讀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該系列將情緒的知識藏進了好玩的翻翻頁中,幫助孩子揭開情緒的奧秘,從而讓他們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輕鬆排解不良情緒、合理調整多變的心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瞭解自己,身心健康成長。無論是潛移默化的日常薰陶,還是寓教於樂的閱讀培養,只要我們全社會都重視起來,只要我們的家長都重視起來,我們就能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使他的人生更加和諧、幸福。

如何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

認識自己:讓孩子有機會探索興趣

傳統的單向學習方式,讓大部分孩子習慣于接受,無法從學習中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培養個人的興趣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樂趣。所以,成人應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環境,同時允許他依照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在學習的過程中避免為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反效果。

潛能開發:激發孩子潛在的天賦

為孩子提供接觸各種不同類型活動的機會,如:音樂、藝術的欣賞、動植物的照顧、天文地理的探索、身體律動的練習等,不要預設孩子該學到多少,家長可以從旁觀察孩子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從中發覺孩子的潛在能力。

判斷能力: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由於擁有的知識不夠豐富,加上邏輯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但隨著身心成長及知識增加,孩子也將擁有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累積很重要,也就是孩子必須有機會練習如何做決定。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這些錯誤的經驗將是孩子做出正確決定的基礎。

思考能力:以開放的方式提問

問題可以引發孩子對於周遭環境的好奇心,讓他動腦思考。但提問的方式很重要。Yes/No類型的問句無法真正幫助孩子進行思考,最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採用開放式的問句,如:你覺得怎樣?你有沒有什麼辦法?開放式的提問可以達到説明孩子思考的目的。

創造能力:設計一個有意思的活動

利用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個大家都有興趣的主題,全家人共同設計進行一個活動,如:說故事接龍,角色交換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創造力,也可以喚醒和開發孩子另一方面的潛能。

感官能力:為孩子提供感官刺激

在孩子感官發展敏銳的階段,需要各種感官刺激説明其概念的發展。家長可以提供孩子各種運用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探索環境的機會,如:引起視覺探索的圖形,可供觸摸的不同材質的地板或牆面,能夠動手操作的各種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聽得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刺激——豐富的感官刺激經驗,是孩子發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據。

專注能力:不要強迫孩子學習

家長都期待孩子比別的孩子好,每天幫他排滿課後輔導課程及才藝學習,卻沒有問過孩子是否有學習的意願。主動、有意願的學習才能讓孩子發展專注力,而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條件,被威脅強迫地去上各種課程,非但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還可能因不愉快的經驗而影響日後的學習。

循序成長:對孩子的期待必須合理

家長都希望孩子有高人一等的優異表現與成就,因此容易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無能而放棄,如果家長瞭解孩子的實力並給予適當的期待,等孩子達到目標之後再提升標準,就很容易達到目標。

親子關係:與孩子分享工作

美國的許多城市設有爸爸日、媽媽日。在這一天讓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去上班,讓孩子有機會瞭解家長工作的內容及辛苦,對於親子關係的互動有很大幫助。家長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會成為孩子的典範,另外也會讓親子互動增加許多話題。

學習態度:保持你自己的學習熱忱

許多家長常一天到晚叮嚀孩子要認真讀書,卻不見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通過身教影響孩子。家長本身能夠常常保持對於學習的熱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將會通過身教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態度。

表現自己:為孩子設置作品角

固定的作品展示區,可以讓孩子學習大方地表現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討論自己的作品,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話題及語言學習的機會。

增強好行為:不要過多挑剔和評斷

當孩子拿著他的作品與你分享,滿心期待能得到肯定時,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高標準來評斷。學齡前的孩子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家長任何一句批評都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成人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面資訊的語言,儘量減少使用負面語言(如:你怎麼畫得這麼亂,顏色太多了)。

增進學習力:學習應用先進知識

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體科技,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事。學齡前的孩子也可以學習使用電腦,運用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視野觸角伸得更遠、更廣。

抒發情緒:與孩子談話並學習傾聽

每天花點時間與孩子聊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聊天的過程瞭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家長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許多家長沒等孩子把話說完就急著要糾正他錯誤的觀念。這種舉動會讓孩子不願再與家長分享他的想法,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增長見聞:全家外出遊覽

放假時,全家一起外出旅遊,除了增進親子關係,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他的知識。為了讓每一次旅行都能讓孩子有所收穫,建議家長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畫,全家人一起收集資料,討論行程路線,對目的地有較深的認識。在行程中,家長也應鼓勵孩子運用感官觀察、比較,並發現異同,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培養責任心:給孩子以肯定

孩子喜歡模仿家長的行為,也許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家長若能為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掃把、拖把、吸塵器等),並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範圍(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展出責任感。

設扮演區:提供扮演類型的玩具

洋娃娃、絨毛動物、玩偶、廚房用具、各行各業的工具及服裝等,孩子通過扮演遊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瞭解社會的真實情況。家長可以在角落裡為孩子佈置一個扮演區,在其中擺放幼兒扮演所需的道具。

行為發展:建議孩子加入感興趣的小團體

團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態度,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選擇一個團體,如:幼兒音樂班或社區中所成立的親子互動團體。通過團體的互動,孩子漸漸發展出社會生活的技巧並達到社會化。

關心社會:和孩子討論新聞

以適合孩子的方式與其討論新聞時事,能幫助他融入社會生活,瞭解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五花八門的新聞內容能引發孩子對社會的關心。不過在孩子關心社會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有些未經處理的新聞畫面及題材會對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個體差異: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性格。因此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適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家長更不應該拿孩子做比較。家長只要幫助孩子與自己過去的行為作比較即可。

建立價值觀:做有原則的家長

年齡小的孩子,需要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可以依循,特別是有關常規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夠清楚知道規則與家長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親密的關係。家長若能堅持原則就可以清楚地讓孩子知道對與錯。

促進心智:把家變成學習的地方

孩子的心智發展必需從做中學。因此家長應善於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幫助孩子有效地學習。例如:廚房可以是學習數學及科學的地方,洗澡時可以學習浮與沉的概念,照顧動物的活動讓孩子能認識動物的構造和習性。

解決問題:鼓勵孩子處理困難

大多數的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直接尋求家長的協助,太會幫助孩子處理問題的家長往往教出依賴心很重的孩子。家長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也能夠自己處理一些不太複雜的問題。因此家長應該從旁輔導,給孩子機會來自己學習解決問題。

成功是源于自身的信任,如果道理是這樣,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同樣也是如此,如今身為孩子父母的你,切記,一定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你的子女!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