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記在醫學上稱為“母斑”或“痣”, 是皮膚組織在發育時異常的增生, 在皮膚表面出現形狀和顏色的異常。 胎記可以在出生時發現, 也可能在出生幾個月後才慢慢浮現。 胎記一般可分為色素型及血管型, 常見的色素型包括太田母斑、先天黑色素母斑、咖啡牛奶斑等, 血管型則包括葡萄酒色斑、草莓樣血管瘤等。
新生兒出生後可在皮膚或黏膜部位出現一些與皮膚本身顏色不同的斑點或丘疹, 稱為新生兒胎記, 也叫“胎生青記”, 醫學上稱為“色素痣”。
胎記大多發生在寶寶的腰部、臀部、胸背部以及四肢, 一般為青色或青灰色的斑塊。
胎記表現為不同顏色、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或色素脫失斑片, 如雀斑、太田痣、伊滕痣、蒙古斑、咖啡斑、色素性毛表皮痣以及無色素痣等;也可表現為淡紅、鮮紅甚至深紅色的血管損害, 還可表現為皮膚的良性腫瘤, 如鮮紅斑痣或血管瘤等。
所謂“胎記”並不是一個疾病診斷名詞, 而是人們對先天性皮膚異常的統稱。 事實上, “胎記”只是先天性皮膚異常的一部分, 許多先天性皮膚色素改變 並不一定出生就存在, 而是出生很長時間以後才出現。 如雀斑通常在學齡階段出現, 色素性毛表皮痣常在十幾歲才明顯, 有的太田痣患者甚至是局部受外傷以後才出現的。
胎記一般不影響健康, 但極少數胎記會合並身體器官的異常, 甚至有惡變的可能, 暴露部位的胎記不僅影響人的外表形象, 而且給人們的生活品質、工作及就業等都帶來極大困擾。 胎記常發生於暴露部位, 如面、頸部等, 影響容貌, 給患者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降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