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神經科>正文

微血管壓迫學說是如何認識三叉神經痛的

早在20世紀20年代, Cushing就提出過:原因不明的腦神經麻痹或疼痛, 都可能是在腦幹附近有動靜脈畸形或動脈瘤壓迫引起的, 而最常見的壓迫血管是顱後窩底的基底動脈或小腦上動脈。

到20世紀60年代, Dandy在顱後凹手術時發現, 半數以上有三叉神經痛症狀的患者, 探查三叉神經根區時, 在三叉神經根周圍常存在有血管與神經的接觸或壓迫徵象, 所以提出了三叉神經痛與血管接觸壓迫有關的論點。 其理由是:在三叉神經根區的異常血管對三叉神經的持續性搏動性的衝擊, 是導致三叉神經痛的根源, 後來這一觀點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異常的血管對三叉神經根部發生的壓迫, 牽引或推擠, 長期作用導致三叉神經根局部的損傷, 三叉神經纖維發生了局灶性脫髓鞘改變, 造成其纖維傳導通路發生短路混淆現象, 這種短路就使傳出衝動變成傳入性, 也可反之傳導。 當其異常傳導衝動傳導量累積到神經元痛覺的“閾值”, 血管搏動壓迫性刺激就引發三叉神經痛的發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